第五單元 苦難的琴音
精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當尋求到了苦難的真實內涵,尋求到了非我莫屬的精神美學,將會怎樣呢?也許終于能夠高踞于人類的一切苦難之上,去真正領受高原的慷慨饋贈,真正享有朗月繁星的高華,杲杲朝日的豐神,山川草野的壯麗。到那時,帳篷也似皇宮,那領受者將如千年帝王。
艾青:二十世紀的中華詩魂
艾青吮吸農民保姆“大堰河”的乳汁長大,從小感染了“農民的憂郁”,他的藝術生命深深植根于祖國的大地。他對社會的黑暗、人民的苦難和時代的悲劇感受、理解和揭示得很深。他“流著溫熱的眼淚,哭泣我們的世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他總是在壓迫下歌頌反抗,在苦難中歌頌斗爭,在黑暗里歌頌光明。在抗日戰爭前夜的“密云期”,他“在過深的怨憤里”渴望民族精神的奮起,發出了“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的熱烈呼喚;當抗戰一爆發,他就“拂去往日的憂郁”,激情地歌唱“復活的土地”;他高舉“火把”,奔“向太陽”,發出“黎明的通知”,在一片歡呼聲中,“伸張著兩臂”,迎來了人民的勝利。蒙冤歸來之后,他在痛斥“正義被綁著示眾,真理被蒙上眼睛”的十年浩劫的同時,仍動情地歌唱重新到來的《迷人的春天》和《光的贊歌》。我們從他的全部作品中聽到了歷史的回聲、人民的呼喚,看到了時代的驚濤駭浪、苦樂悲歡,感到了人類永不停息的對光明的追求和對未來的希望,從而獲得一種深切的激勵鼓舞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他的詩,是“人類向上精神的一種閃爍”,是“人類向未來寄發的信息”,能“給人類以朝向理想的勇氣”。他一生向往光明,追求光明,謳歌光明,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這就是對象征著科學和真理,象征著智慧和理想,象征著人類的希望和未來,象征著時代發展趨勢和歷史前進方向的光明的歌頌。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一樣/但它仍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礁石》就這么八行,樸樸素素,自自然然,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甚至也不押韻,卻是如此的明快、美妙而又耐人尋味。它正是詩人“心靈的活的雕塑”。它可以看作是詩人自身的寫照,但難道不也正是我們歷盡滄桑、飽受磨難而依然在風浪中屹立微笑的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象征嗎?艾青的“偉大而獨特”之處就在于,他始終是通過“他自己”,按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以自己獨有的藝術創造來反映時代、歌唱人民的。
他的作品是跟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這是受到人民歡迎,能夠在文學史上獲得聲譽的根本原因。有人研究詩歌得出這樣的結論:“二十年代末期,三十年代初,在詩歌上取得成就最高的詩人,像徐志摩、戴望舒等人,恰恰是脫離時代、脫離革命的詩人。”這樣的結論,是錯誤的結論。應該反過來,如果戴望舒和徐志摩也能像艾青一樣始終跟我們的民族跟我們的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們會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這一點不能本末倒置。所以艾青說:“我的一生放棄了升官,放棄了發財,我追求藝術。如果說,我的詩歌有些作用的話,那就是和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民族相結合著。”這一點很不容易。艾青在五七年被打成右派以后,沉冤二十一年,經受的磨難可想而知。但是,受到了磨難,他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人民的心聲。所以,打倒“四人幫”以后,他這些年積累的詩情,就像長期積滿水的大水庫,一旦找到了缺口就滔滔不絕地傾瀉出來。
【課內挖掘】
我們已經學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兩首詩,通過學習,我們對艾青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
【課外應用】
請你寫一段文字,談一下對艾青這位詩人的理解。
示例:他播種著,也收獲著。他的詩和他自己,愈來愈像是他曾經含淚謳歌的那一片土地了。
他總是說得不多。他的眼睛因為多年害病,視力銳減,他總希望能仔細地看看這個世界,看看人生,看看千變萬化的生活,看得稍稍清楚一點以后再說。他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誠的--雖然,未必都是動聽的。有時,他反應敏捷;有時,他大智若愚。
他自甘寂寞,他不怕寂寞。他十分明白,對于一個詩人來說,真正的沉默乃是沒有詩。沒有靈感,沒有思索,沒有美的探求,沒有想象的翅膀,沒有風骨的支撐--那才是真正可怕的沉默--無異于死亡的沉默。
艾青還在寫詩。雖然,他的那一雙捕捉了半個世紀的詩的形象的眼睛,并沒有因為他的詩的光彩而永遠炯炯有神;但,他要把剩下的那一點視力全部用到詩的創造中去--從古羅馬的斗技場,到生活之海的浪尖上,在渴望著光明的孩子的瞳仁里,在期冀著發現的海邊的魚化石身上,甚至在捷克的女漢學家、艾青的亡友丹娜的靈魂上,我們以及我們的后代都會驚喜地看見:“呀!這就是艾青的眼力。”
侯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