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人物語言、行動、神態、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初步培養對社會問題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評判能力和再現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 :
1、了解小說情節,把握小說主題。
2、理解課文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2、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深入思考,全面認識人物的個性。
3、多角度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法:啟發式提問法、練習法、討論法,
學法:默讀法、圈點勾畫法、探究法、情境模擬法、比較法、辯論法
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課前評測:
①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人物、情節、環境 。 人物是小說的靈魂。
②小說的情節由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構成。
③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和神態描寫。
2、導語: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由這兩段可看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生答:純粹的金錢關系。金錢能使水火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如同陌路。這節課我們就來看一個“嫌貧愛富”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簡介:
莫泊桑: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他出身于沒落的貴族家庭,當過兵,做過小公務員,目睹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創作基礎。他寫過幾部有名的長篇小說,但成就大的還是短篇小說,特別善于寫揭露資產階級社會道德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轟動法國文壇。長篇小說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說《家人》、《兩個朋友》、《項鏈》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有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三、檢查預習:
1、自讀課文后,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寫在黑板的左邊,認識的同學就把拼音注上去。
2、積累下列詞語:
①糟蹋②襤褸③拮據④衣冠整齊⑤鄭重其事⑥與日俱增⑦遲疑不決⑧十拿九穩⑨莫名其妙⑩為期不遠
四、快速默讀,理清情節
請一位同學來概括于勒的經歷
生:于勒因為早年浪蕩被趕到美洲,在美洲做買賣發了財,后來又幾乎淪為乞丐,流浪回國,最后在船上遇見家人
師:說到于勒的經歷,我們先看一段視頻(多媒體播放《大國崛起》片段)
師:當時歐洲人發現了美洲,紛紛漂洋過海奔赴美洲,或是逃難,或是淘金;最后有失敗有成功于勒便是其中一員但莫泊桑并沒有把筆墨的重點放在“于勒遠赴美洲”這個更容易讓人關注的大背景上,而是集中寫菲利普這個小家庭的苦和樂
1、請以( )于勒的格式,在括號內添加不同的動詞,理清小說的情節安排。
示例:(盼)于勒
(抓住情節的四個部分: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
2、圈點勾畫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稱呼的詞語
(學生發言,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
五、研讀細節,初步感知小說主題:
同桌合作,共同探究:(多媒體展示探究題)
1、請同學們給這些稱呼分類,看看這些稱呼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他們對于勒采取了什么樣的態度?
明確:
經濟狀況 稱 呼 態 度
貧 窮 壞蛋、流氓、無賴、分文不值 恐怖(趕)
富 裕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 希望(盼)
貧 窮 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更恐怖(躲)
小組探討:
分析“變”與“不變”
菲利普夫婦對于勒變來變去的態度中,有什么不變的東西,有什么變的東西?造成他們態度多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變的:(1)于勒的經濟地位在發生變化。
(2)菲利普夫婦的態度和稱呼在變。
不變的:菲利普夫婦的金錢至上的觀念沒有改變。不變的是對金錢的崇拜;造成他們態度多變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原則對他們這類小市民的嚴重腐蝕--有錢則親,無錢則疏。
小說主題: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的描寫,小說揭露了當時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純粹是金錢關系,無情鞭撻了小市民的勢利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靈魂。
那菲利普夫婦為什么如此大起大落的對待于勒呢?菲利普究竟是怎樣的人呢?
六、情景戲,學生扮演菲利普一家人的故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及特點:
1、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贊于勒”“遇于勒”兩部分,要求讀出人物的身份和口吻,其他同學注意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勾畫表現不同的語句,讀完后請評價朗讀的情況。
(1)讀菲利普要讀出怕妻子的味道來。
(2)讀菲利普太太要讀出潑辣、精明的特點。
(3)體會領悟人物內心活動。
(4)請簡要評判一下菲利普夫婦是什么樣的人?
(拜金、貪財、勢利、自私、無奈等)
2、通過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勾畫相關語句。
如:
(1)神態描寫:
①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
②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
③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說
④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著------
⑤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學生根據討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神態?
明確:驚訝、害怕、虛偽等。
(2)語言描寫:
①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著寫于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急切等待、貪婪。
②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害怕希望破滅、虛偽。
③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精明、謹慎。
④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唯利是圖、自私、冷酷。
(3)心理描寫:
“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念的三句話意思有什么異同?為什么重復寫?這表現“我”的什么心理?
明確:第一句說明不是別人的叔叔,是我的叔叔,我們之間關系親密。第二句說明了他和父親的親兄弟關系。第三句再次說明我們之間是血脈相連的親人。重復寫是為了強調于勒與我們之間如此親近的關系,父母竟然不和他相認,表現了“我”不理解、同情和無奈的心理。
板書:
菲利普夫婦--(語言、動作、神態)--虛偽、冷酷、自私、勢利、貪婪、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
“我”----(語言、動作、心理)--善良、天真、單純、富有同情心。
于 勒-----(語言、外貌) ----年輕時不務正業、糟蹋錢
年老時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無依無靠。
七.創造性思維
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的表情將會怎樣?他們夫婦之間將進行怎樣的對話?請你抓住人物特征,寫一段文字,再來一次出人意料的結局。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為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揭露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的同時,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與人之間多一份關愛,多一份溫情。
1、你希望擁有怎樣的人際關系?
明確:我希望人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以貌取人,不以錢財衡量人,擁有比較和諧的人際關系。
2、說話訓練:
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
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
錢可以買到( ),但買不到( );
錢可以買到( ),但買不到( )。
結束語:與于勒相比,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和諧,充滿了關愛,讓我們共同沐浴愛的陽光,呼吁愛的春風吹遍全世界,溫暖全人類!珍惜大好時光,勤奮自強,抒寫幸福人生的美好篇章!
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