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作文或其它的藝術創作的緊要之處,著上關鍵的一筆,內容會更加生動傳神,這“一筆”被稱作“畫龍點睛”。其實,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加些“點睛之筆”,課堂氣氛不但活潑,不還會更好的幫助學生們理解課文,記住所學的內容的。下面就來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如在教學《社戲》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我們很多同學小時候,甚至現在,都愿意隨媽媽到外婆家去,魯迅也是如此。他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農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還同農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步了解了農民勤勞、質樸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以至在他四十一歲時,寫下了回憶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戲》。”這段導語是由學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親切,自然而然地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回憶起小時候在外婆家的動人情景。在此基礎上學習新課,得益匪淺。這可謂是這堂課的“點睛之筆”。
其實,不僅精彩的導入會激發學生的興趣,生動的模仿也會幫助他們進入文學的殿堂。在教《變色龍》一課時,我先放了一遍錄音,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內容,然后模仿奧楚蔑洛夫的聲音,有聲有色的讀給學生聽,這樣不僅帶給他們娛樂,更能讓他們清楚的認識奧楚蔑洛夫“善變”的本質,進一步把課堂活動推向了高潮。所以,適時的模仿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推動課堂教學。就這樣,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一節課在活躍,和諧的氣氛中結束了,而這正是模仿的結果。所以,逼真的模仿也可謂這節課的“點睛之筆”。
一堂好課,不僅表現在動情的導入,生動的模仿,更應體現在設計問題的能力上。授課離不開提問,但葉圣陶說過“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問,要把握主旨,給學生以指向;問,要問得巧,讓學生愿意思考;問,要有坡度,使學生能循序漸進。在教學《范進中舉》時,學生們只看到了科舉制度對范進的毒害,卻未看到對世人所造成的影響。正當他們沉浸在欣賞胡屠戶對范進前后的態度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胡屠戶對范進由居傲到敬畏、恭維,除了范進中舉后地位變了,還說明了什么?”啟迪學生思考,討論。經過一番討論,學生得出胡屠戶前倨后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庸俗自私,完全是被功名利祿所扭曲。趁機我又問“那僅有胡屠戶一人被扭曲嗎?”學生恍然大悟說,“不,還有范進的眾鄰居”。由此可得,科舉制度所毒害的、扭曲的不僅是讀書人,還有他那些鄰居及市儈。通過提出的這一問題,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對比手法所起到的諷刺效果,比單純地問更能夠啟發學生的想象,更能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更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記憶,這也正是授課過程中的“點睛之筆”。
總之,“點睛之筆”不僅增添了文章亮點,還讓課堂充滿生機,不妨讓我們的課堂多些“點睛之筆”吧!
通聯:河北威縣第一中學 郵編:054700 電話:0319(6182750)
作者郵箱: wxmal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