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三中學 張志堅
【教學內容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是《戰國策》中記載的許多策士故事中的一個,它對人物言行的簡潔傳神的刻畫被后人作為寫人記事的典范。
故事的背景:戰國末年,秦統一天下前夕,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了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屬小國。秦王以強凌弱,用名為“易”之、實為奪之的伎倆欲占安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這件事。
本文的主要內容:本文寫唐雎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堅持正義,勇抗強秦,終于使秦王威風掃地,勝利完成了使命。
文本的個性特征:文章用對話生動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體會唐雎外交辭令的表達技巧。
【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重點詞匯。
2.分析人物形象。
3.體會說話的技巧。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配樂動畫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了解《戰國策》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文選自《戰國策》,我們先了解一下關于《戰國策》的知識。
請同學們讀注釋①,了解作品、作者、編者等知識。
繼續了解一些知識(出示課件)
二、介紹背景
三、展示學習目標
四、聽讀感知
1.朗讀,正音。
2.分小組討論翻譯、置疑并釋疑。
3.重點詞語積累。
4.整體把握課文。
(1)用自己的話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誰?
(3)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
五、研讀拓展
1. 理清思路,看清人物。
活動:敘說思路,即理清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看清人物本質。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巨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斗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這是斗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斗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長跑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斗爭的結局(第三個回合)。
2.讀出人物的語氣,即理解人物形象。
活動: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敘述人)進行朗讀,揣摩對話中不同人物的語氣、口吻和情態,體會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唐雎的性格:從容鎮定、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具有凜然正氣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驕橫、狂暴、陰險狡詐、貪得無厭、外強中干的封建統治者的形象。
3.總結人物說話技巧。
思考、討論:在這場強國與弱國之間的外交斗爭中,唐雎這位外交家十分講究說話的技巧,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交流看法,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領略唐雎語言的精彩之處。
教師小結:
唐雎語言的精彩之處:
(1)“巧”在言辭委婉,言之有“節”上;
(2)“巧”在針鋒相對,言之有“據”上;
(3)“巧”在以行證言,言之有“力”上。
4.同樣的人有哪些?
5.啟示?
六、遷移訓練
根據不同性格設計個性化的語言(二選一)。
1.當同學誤以為你把他心愛的物品弄壞時,你會怎么說?
2.夜已深,鄰居還在喧嚷,你怎么去勸阻?
七、結束語
《唐雎不辱使命》在人物對話中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這些古代外交家的“表達智慧”也讓我們折服。
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擬定了合理科學的學習目標,教學中能放手發動學生自己學習,學生學習狀態比較好,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2、重視了對課文的朗讀訓練,體現了新課程學生主體性學習的意識,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
3、重在引導學生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聽、讀,說,議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表現,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創設愉快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
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