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麗
《呂氏春秋》
教學目標:1、熟讀淺近文言文,通過理解意思,理清層次,來背誦古文
2、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具有隨客觀事物變化而變化的觀念,不墨守陳規(guī)、因循守舊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上學期我們學過《成語故事兩則》,大家還記得是哪兩個成語嗎?(狐假虎威、揠苗助長)成語有何特點?(言簡意賅,以簡潔的語言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刻舟求劍
二、 整體把握全文大意
1、 聽錄音,聽清讀音
2、 正音
涉 墜 遽 契 惑
3、 散讀,讀準字音
4、 齊讀
5、 再聽錄音,邊聽邊劃好停頓、重音
6、 跟讀錄音,注意停頓節(jié)奏、重音
7、 復述故事大意
三、 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詞義
1、 掌握下列詞的意思
涉江:渡江 其:他
墜:落、掉 遽:急速
契:同“鍥”,刻 是:這里
所成墜: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尋找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嗎 惑:糊涂
2、 再讀課文
四、 作業(yè)
1、 熟讀課文
2、 抄寫課文和注釋
第二課時
一、 復習舊課
1、 齊讀課文
2、 解釋字詞
二、 學生逐句朗讀,解釋意思
有一個乘船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個記號,說:“這里是我的劍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航行”,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三、 理清層次,弄清句子的關系
1、 哪句話告訴了我們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2、 結果找到了嗎?
沒有
3、 為什么沒找到?文中哪句話告訴了我們原因?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 文中哪句話表達了作者對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是個什么句?(反問句)
5、 按照起因、經過、結果、議論背誦全文
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隨客觀事物變化而變化,不能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
五、 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講講與刻舟求劍相類似的事,加深理解
六、 作業(yè)
1、 背誦全文
2、 練習冊
作者郵箱: XIEAILI956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