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
很多學生老是感嘆語文難學,殊不知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只要我們觀察一下身邊語文成績相對而言比較好的同學,就會發現他們都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勤查工具書。漢語的字詞數量很大,想在某一集中時間段內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要想拿到試卷中字詞這幾道選擇題的分數,如果不在平時多加積累,那是很困難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應多翻翻字典,不管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讀書看報的時候,只要碰到自己把握不準的字詞,一定要拿出字典來查一下。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也是這樣。課本或練習中出現的自己不知道的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也應查下古漢語詞典。積累多了,大腦中儲存的東西自然就豐富了。“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是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在平時一定要嚴格要求,把字寫規矩,工整。因為整潔美觀的書面能老師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特別是作文的卷面如果看上去很美觀,閱卷老師的印象分自然就上去了。還應注意的是,標點的正確運用。很多同學習慣用一點去替代所有的標點,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
再次就是養成良好的“讀”的習慣。“讀”是提高我們語文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如果說把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學好,就能學好語文,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所以,除了課本中的文章以外,我們一定要多讀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我們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往大腦里多裝一些東西,寫起作文來才能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的說教。還應注意的是,對于一文質兼美的文章,我們應放聲讀,在讀當中去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但是很多同學在早讀的時間不愿開口讀書,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
最后是應多練筆。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而這種能力的提高必須靠平時的練筆。我們通常所說的“勤寫筆下生花”說的就不這個道理。平時,如果有所觸動,最好用筆記下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寫多了,語言自然就流暢了,生動了。有些同學有寫日記的習慣,上高中以后千萬不要以時間緊了為理由,不再堅持寫日記。還應注意的是,從我們試卷的命題趨勢來看,主觀表述題的比重在加大,這對我們語言的表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平時的練習中,碰到主觀表述題,一定要認真地去完成。因為這種能力必須靠平時的訓練,不是一時三刻能突擊起來的。
有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我們學起語文來,就能得心應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