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薇
2002、2003年高考文言文翻譯有了新變化,把往年四選一的客觀題型改為主觀題型,即讓考生直接翻譯文言語句,考查考生準確理解原文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從題目設計看,2002年考查了“其李將軍之謂也”“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兩句話,2003年考查的是“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分值為5分。從考生答卷看,考生對賦分實詞“盡”“廷折”“面從”“惡聞其過”“佞”等的詞義句法理解不當造成失分;而對關鍵虛詞“其”“則”的翻譯不夠恰當。連續兩年,考生平均得分不足3分。而2004年的高考命題組明確指出,文言文將刪掉一道客觀題,增加主觀題的分值。針對考生的弱點和高考命題的趨勢,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與復習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實詞虛詞,務必落實
翻譯的前提是理解,要做到準確理解,首先應對古漢語中實詞、虛詞的基本用法理解準確。
如①“茍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上海1991年會考卷)。
譯句:如果有人不這樣做,人們都爭著非議他,以為他沒有見過世面,舍不得花錢,因此不跟著習俗隨風倒的人,就少了。(評分標準:本題2分。茍、或、然、非、鄙、吝、靡、鮮等八個字每錯一個扣0.5分,扣完為止。)
評分標準中的幾個實詞與虛詞都是中學課本要求掌握的。在復習中,如果不讓學生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一一落實它們的幾種用法,就很難準確翻譯。如虛詞“茍”在“茍且偷生”中是“茍且”之意,“茍富貴,勿相忘”中是“如果”;另實詞如“靡”在“望風披靡”中是“倒下”之意,在“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中是“浪費”意;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中是“無,沒有”意。這里取第一個意思。
特殊詞語,如詞類活用、偏義復詞、古今異義等要聯系具體語境,看上下文理解。
如②窮餓無聊,追購又急(1994年上海高考卷)。
譯句:困窘饑餓,沒有依靠,(敵人)懸賞追緝又緊。(評分標準:本題3分。三個難點:窮,無聊,追購。每個難點1分)。
如③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1992年上海高考卷)。
譯句:肯定對的,否定錯的,叫做聰明;否定對的,肯定錯的,叫做愚蠢。
第②句中的“窮”“無聊”“追購”這三詞是本句中難點。“窮”是多義詞,有“不得志、不 顯貴”義。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走投無路”義,“宜將剩勇追窮寇”,有“處境困難到極點”義,如“人窮則反本”,這里取最后一個解釋!盁o聊”屬古今異義,這里釋為“沒有依靠”,“追購”是“懸賞捕捉”。
第③句,首先從對句的特點,可確定為“知”為“智”的通假,“聰明”義。然后確定“是”,前一個是動詞,“肯定”義,后一個是名詞,釋為“對的”。這句同樣要求對詞語的活用情況有所知,才能正確譯出。
從全國高考和統計上?季砜梢钥闯,要想準確理解詞語,離不開對課本所學的常用實詞的準確記憶,對文言現象的歸類總結和對上下文的推測理解。如今年考查的“其”: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其孰能饑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今年高考句用第一義。萬丈高樓平地起,引導學生把基礎打牢,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二、常見句式,把握規律。
在句式方面,高考說明中,句式不作要求,但并不是說句式就沒有用了。事實上,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刻也離不了它,所以了解常見句式要求,把握規律,很有必要。
要能正確判斷,分清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以及省略句等,注意譯出句式特點,是判斷句就要翻譯判斷形式,省略句一定要補出省略內容,特別是省略的主語一定要用括號補出。這些都能表現考生對文言語句的正確理解與把握。
如④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這一句中有幾處省略,第一處翻譯時不必補出,第二、三處則必須補上“那蛇”“草木”,否則就不連貫,甚至會產生歧義:“觸草木”之后是“蛇”死還是“草木”死?
如⑤“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96年上海會考卷)。
譯句:然而(我)自己也沒有料想能先進入函谷關破了秦國,能在這里見到將軍。(評分標準:本題2分。評分重點落在“意”、“于此”介詞結構后置)。
2002年全國高考句則為賓語前置、判斷句、省略句。
三、直譯為主,意譯相輔
高考文言文的翻譯基本是以直譯為主,直譯講究原文在譯文中字字有著落,譯文在原文中字字有根據,句式特點、風格力求與原文一致。
如⑥“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拔劍切而啖之”一句,直譯過來就是:“樊噲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將豬腿放在上面,拔出劍切來吃”。
如⑦“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譯句:等到太子丹用荊軻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計謀,才招致禍患。
要準確、明白地逐字翻譯,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是基礎,根據語境判斷指代詞語、多義詞、古今同義異義詞語的文中意思是要點,推測較陌生詞語或無把握詞語的文中意思是難點。如2001年卷中“惟恐他將之來”的“它將”,譯作“它率領軍隊”就錯了,應譯作“其他將領”。
有時一一對應的翻譯,并不能達到翻譯的目的。
如⑧“衡下車,治威嚴”,“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張衡傳》。直譯過來就是:“張衡走下車子,就樹立威信”,“視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給朝廷寫信乞求賜還自己的身體”。
這種譯文,看似明白,實際上很難讓人真正明白它到底在說什么。這時就需要意譯,也就是根據大意來翻譯:“下車”譯為“到任”,“視事”譯為“任職”或“到任辦公”,“乞骸骨”按照今天的說法只能譯為“請求退休”。意譯,表面上離開了原文字句,可從信息的傳遞來說,有時卻是更實際、更有效的手段。
如⑨“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边@里的“文”與“武”相對,譯為“和平手段”固然可以,但若譯為“以口舌之爭”就更透徹明晰;“歃血”本是古人定立盟約的一種形式,但這里與“文”相對,實際指武斗手段,可譯為“拼命相爭”;“定從”若譯為“訂立合縱的盟約”字句無誤,但若譯為“反秦的盟約”就更具體、更明確。這些地方,意譯都比直譯更有效。
四、當譯則譯,該留則留
翻譯的主要任務就是把今人不能懂、不易懂的詞句變為能懂、易懂的語句,F代漢語畢竟是從文言發展而來,它們之間有明顯的承繼關系,所以不少詞語古今一致,是用不著翻譯的。如⑩“今日我疾作”一句,“今日”“我”是不用翻譯的。如“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騎驢單行,拜見父”,其中:“車馬、童仆、拜見、驢”也可以照抄不誤。
此外,還有“五不翻”,即人名、地名、官名、年號及其它一些專有名詞都不必翻譯;但也有一些詞語,翻譯與不翻譯的界限不好把握。比如古代的稱呼,除了一般的人稱代詞,又有種種的敬稱、謙稱等等,我們的意見,一律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譯為“你(您)、我、他(她)”。如果在譯文中還保留著“寡人”之類,就有點不倫不類了。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扎扎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準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文 言 文 翻 譯 淺 解
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 卜 薇
二OO四年三月
作者郵箱: bozhaobing5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