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
[摘要] 本文從一位中學生認為語文課后練習“沒用”的觀點生發開來,對當今語文練習的進行了一番思考,闡明了其必要性,指出了一些課后練習缺乏一定的啟發性、趣味性。
[關鍵詞] 語文教材 課后練習 啟發性 趣味性
在語文建設2002年第10期有這樣一篇中學生寫的文章《沒用的課后練習》摘錄如下:“我們用的語文課本課后都有思考練習,我覺得它們只是課文的附庸。這些思考和練習的確在一定程度幫助我們理解和鞏固課文,但是,我們學習語文不只是學習那幾十篇課文。老師常說,通過課文學習,要使們能夠舉一反三,培養我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可是課后的思考和練習卻不能幫助我們達到這樣的目的。語文課后的思考和練習,有很多題目,我們在預習、學習課文時就已經解決了,即使是需要在學完課文后才能完成的題目,也大多是語言知識積累的題目,做了那些題目,我也沒有感覺到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了,只是覺得沒用,只不過是應付老師罷了。”[1]
不難看出,文章道出了學生們對語文課本課后練習題的無奈,其實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教師不知道如何處理課后練習,有些練習連教師本人也不會作答或不好作答,有一部分思考題放在課文學習中進行了,有些練習布置后也就流于形式,不再落實。
有感于此,我認為在當今課程改革、教材改革的基礎上,課后練習也似乎應有所變革。筆者經過思考,就語文課后練習提出一些粗淺認識,以求拋磚引玉。
一、 必要性
課后練習要不要?答案是肯定的。課后練習是對通過選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的闡釋和補充,有助于檢驗學生一課學完后的小階段成果。科學的練習應該是一座橋梁、一道梯子,引導學生走向知識的彼岸。在倪文錦先生主編的《語文教育展望》第4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即使到了80年代末,‘范文制度’下的語文教材,基本上仍都是由課文、語文知識練習三部分組成,其共同特點是以課文作為教材的主體,知識作為一個體系,按知識體系組織課文,少量的練習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理解知識的。”[2]這段話講出了練習的作用。現在雖然使用了新教材,有了較大幅度改革,但練習的作用依舊,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理解知識的,所以課后練習是必要的。
但是現有的一些練習卻讓學生和教師感到沒有必要,就象那位學生講的,有的可在課前預習中解決,有的在課文學習中也就釋然,這樣的練習安排在課后再重復一遍,可能會讓學生感到煩瑣,必要性不大。所以,設計什么樣的練習題才會具有讓教學的主體----師生感到它的必要性呢?
二、 啟發性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第二項教學內容和要求中的第(五)部分第3條寫道:“課文注釋和練習應少而精,富有啟發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組織和編排應靈活多樣,應給教學留有選擇和拓展的空間。”
黃光碩先生著的《語文教材論》中有這樣一段:“練習要富于啟發性,這是設計好練習的關鍵問題。如何做到有啟發性,葉老指出,應在‘課文之關鍵處,含蓄處’,‘作適當之指點,不為詳盡之講說’,以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逐步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過去設計練習題,往往感到啟發性是一個難點,其實只要認真對待,并不太難,主要是不要把話說盡,留有學生思考的余地,題目也就有啟發性了。”[3]孔子曾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要求講究些藝術的教學方法,絕不是簡單地提出問題。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完了一篇課文,我想學習的最好效果不是終于學完了,或僅僅是知道了什么知識,應該是對學生有所啟發,使學生有所感悟,讓他感到要進一步探求下去。這時課后練習的啟發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僅僅是就課文內容提出一些只要看看書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那么啟發性就無從體現了。例如,高中語文第四冊中《祝福》的課后練習一:閱讀課文,寫出祥林嫂人生悲劇的情節提綱。情節提綱完全可以放在學生預習時做,倒是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應有所探究。再如《裝在套子的人》練習一:別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為什么把自己裝在套子里?這個練習題也是從課文中字里行間地去尋找就可得到答案,甚至是不說自明的,對于高中學生來講,這個練習就有些淺了,沒有什么啟發性。
倪文錦先生主編的《語文教育展望》中第4章中對語文教材里的選文,大致分出了四種類型,即定篇、例文、樣本、用例。[4]它們的功能不同,因此課后練習的設計了也應有所變化,充分發揮出四種類型選文的各自功能。
三、 趣味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后練習是用來啟發學生思維,訓練學生能力的。因此課后練習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興趣、好奇心都是形成求知欲、滿足求知欲的最基本的條件。課后練習一定要在滿足激趣、設疑方面多加考慮,使學生感到愿意思考、愿意去做。語文這門課程有它獨特的性質和功能,它不僅是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因此語文的教學和語文能力的訓練及語文素養的培養需要有情感的激發,而趣味性便能使他們產生正面的良好的情感體驗。而“如果伴隨學習和思考而來的是興奮、激動,對發現真理的詫異、驚訝和產生愉快的體驗,那么這種情感便能強化他們的學習活動,促進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與智力的發展。”[5]
引發興趣的方法很多,很多名家大師都有很好的論述。這里不做贅述,但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空泛”則是“引趣”的大敵。“空泛”的練習題不易作答,例如“怎樣認識”“如何表現”“得到什么啟發”“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好處”等等,讓學生想一想是可以的,但學生往往沒有興趣去想這些問題,而且想過之后,也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前文提到的那位學生還有一段話:“我覺得課后思考和練習應該修改修改。例如,可以把有關預習的思考和練習放在課前,讓我們預習時自己解決,把關于課文內容理解的思考和練習放在文章當中解決,課后就不要我們再重復做,最后則給我們安排一些能夠讓我們運用所學知識的題目,最好不是關于課文的,這樣我們會感覺到新鮮,有挑戰意義,做這樣的題目我們才會感到課文學習的喜悅。”[6]可以看出,在解數理化課后練習題時,他們能將所學定理、公式知識應用上去,他們有解題的渴望,因為一道題解出來后能體驗成功的喜悅。我們的語文練習當然不能等同于理科練習,但在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體驗成功這方面,應該是相通的。
我們的語文課程是要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發展學生語文素養,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對文學作品的領悟,對漢語言的學習總還是要通過各種語文訓練進行,而語文訓練如何進行,黃光碩先生在《語文教材論》中論道:“主要通過語文的練習來體現,練習設計得好,語文訓練就可以有步驟、有計劃的進行,效果就可以預料。反之,則會影響整個語文訓練的進行。為了改進語文教材,練習設計應該作為一項重要課題來研究,不僅要從宏觀方面研究練習題如何通盤安排,還要從微觀方面研究每一個練習題如何設計。”[7]現在的課后練習設計,可以在很多的有關課程的新的理念的指導下,進入一個創新的境界,使學生不再厭煩,使教師不再頭疼,使課后練習之于選文猶如錦上添花。
參考書目:
[1][6]《語文建設》[J]2002.10.29
[2][4][5]《語文教育展望》[M]倪文錦、歐陽汝穎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團組織2002.1.200、217、167、189
[3][7]《語文教材論》[M]黃光碩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3.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