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扎賚特旗一中 李殿林
這是一篇論述中國戲曲美學特征的文藝學論文,是配合課文《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學習的“墊底”文章。下面對其作簡要的分析。
總體上看,文章分為五個層次,圍繞“虛實”主要講了四個問題,即“虛”的表現、“虛”的條件、“虛”的好處、“虛”的不足。所以本文實際上重點是論中國戲曲的“虛”。
第一層次(1--3自然段):提出觀點。
第一段提出觀點,“對生活的虛擬是戲曲的美學特征之一”。第二段引用古人言論解釋“實”(生活)和“虛”(虛擬)的關系,“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或曰,“以實為本,以虛為用”。也就是說戲曲對生活的反映是從生活出發,又不是對生活的照搬。第三段也是引用古人言論從反面說明虛實結合在戲曲中無所不在,這樣就引出下文對“虛”的展開論述,即中國的戲曲處處注重“虛”(對生活的虛擬)。
第二層次(4--6自然段):論述“虛”的第一個問題,“虛”的表現。
第四段講“虛”的第一種表現:演員演的“虛”。例一,幾分鐘,敵軍就走了80多里,這是“虛”,旨在突出戰爭的緊急。例二,可夫妻話別卻用了20多分鐘,這是“虛”,旨在表現分別的痛苦、戰爭的殘忍。例三,舞臺上沒有“燈”夫妻卻在觀燈,這是“虛”,旨在通過演員的表演,啟發觀眾的想象,使觀眾運用自己的想象創造出有“燈”的情境。可見戲曲的“虛”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實”。
第五六段講“虛”的第二種表現:布景布的“虛”。表現在三個方面,“不求真”(不設逼真的背景)、“不求全”(不設過多的布景,甚至沒有布景)、“重虛擬”(注重布景的虛擬性)。《梁祝》中的“相送”沒有布景,卻細膩地表現了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京劇《陽平關》的背景“山”是由“桌子”虛擬的;《秋江》中的艄翁沒有船,只有一只槳。可見布景的虛擬,有時也不必追求“形似”,一桌二椅可以是金鼓、衙門、山城、城樓、院墻、床鋪。這種“不像”并不影響戲曲的表現效果,因為中國戲曲實在追求的是“妙境”、“神境”。
第三層次(7--8自然段):論述“虛”的第二個問題,“虛”的條件。
上文論述了“虛”有時可以“不像”,但在布景方面不能存在著虛擬和實景之間沒有任何聯系的情形,就是說,布景“布”得再“虛”,也應該能讓觀眾感到那“一桌二椅”象征著哪種虛擬的物件。
“虛”的第一個條件:“虛”要與“實”結合。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虛構,“虛”從“實”來,這樣“虛”才能更好地“寫實”。課文舉了九個例子,表現元帥升帳,如果把大帳中的“三軍司命”換成“明鏡高懸”就不行;同樣,縣官升堂,把“明鏡高懸” 換成“三軍司命”也不行。元帥的大帳和縣官的大堂在舞臺上是“虛”的,而“三軍司命” 和 “明鏡高懸”則是“實”的。其他的幾個例子也是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比如喝酒,中國的戲曲中沒有真喝酒的,要表現這個場景只須在演員面前擺上酒杯,不須倒酒。但這“酒杯”的“實”是必須有的;不然的話,在演員面前放兩只飯碗,即使里面斟滿酒,也不能表現人物喝酒的場面,起碼觀眾感受不到。
“虛”的第二個條件:“虛”“實”的比例要適當。一是運用“虛”“實”的根據是劇情和表演的需要;二是也不要一味追求“虛”而排斥“實”。前兩個例子《思凡》、《評雪辯蹤》論證的是根據劇情要“虛多實少”;后兩個例子《紅樓夢》、《鐘馗》論證的是要“實多虛少”、“實”也有其作用。這段論述體現著辨證分析的特點。
第四層次(9自然段):論述“虛”的第三個問題,“虛”的好處。這段集中論述了“虛”的獨特表現力,即避免表演的自然主義,又能表現錯綜復雜的真實。
這段文字實際上是論述戲曲為什么要追求“虛”。戲曲的特點是表現復雜的現實生活,而戲曲又是舞臺藝術,由于受舞臺空間的限制,舞臺上的生活不可能再現現實生活,所以戲曲要有“虛”,要以“寫意”達到“寫實”。段中所舉的五個例子都不是舞臺藝術所能“再現”出來的,所以要“虛”。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個例子:丑和凈的虛擬。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每一個具有滑稽或剛烈性格的人都長著那一副面孔。可是中國戲曲卻神奇地創造出了這一極富虛擬性的臉譜,其優勢就在于它傳神、簡潔、直截了當地再現了劇中人物的性格,還增強了對平民大眾的吸引力。看戲的老百姓記住的常常是這些小花臉和大花臉。實際上戲曲本來就是民間藝術,是為老百姓服務的。“中國戲曲臉譜”體現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也是其它藝術所無法比擬的。
第五層次(10自然段):論述“虛”的第四個問題,“虛”的不足。以上都是從不同角度論述“虛”的好處,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所以這一段論述“虛”還有不好的一面。因為“虛”,就制約了其反映生活的廣度。它適合表現歷史,不適合表現現代;傳統戲曲舞臺上不能出現身穿羽絨服的人物(如果出現,一定會讓觀眾誤解成是送盒飯的劇務)。另一方面,“虛”雖有這個不足,但還不能輕易的把它改成“實”。把臺上的走路姿勢改成生活中走路的姿勢,把伴奏的京二胡換成鋼琴,把京白換成普通話都會失去戲曲的韻味。
文章最后提出希望,如何在新的時代,在戲曲舞臺上推陳出新,解決“不足”的問題。
這篇文章論述了中國戲曲虛擬的審美特征,指出了“虛擬”的表現、條件、不足,并提出了戲曲改革的希望。
文章條理清晰,論據豐富簡練,語言平實易懂。
作者郵箱: lidianlin_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