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國兵
課題:走過四季
浙江省衢州市橫路初中 饒國兵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引導學生體驗自然、陶冶情操。
2、學習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觀察,描述事物的方法。
3、 與信息技術教育整合,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集體作文和互動的作文講評。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學準備:
(一)相關資源
1、征集以“我最喜愛的季節”為主題的作品設計。作品內容包括:
①文字材料:你最喜歡哪個季節,你認為最能代表這個季節的物品是什么,用優美的語言對你喜愛的季節進行片段描述等。
②圖片資料:可以實拍或上網查找,要求與文字材料基本吻合。
③背景音樂:選擇符合季節特征,演繹季節情調的音樂作品。
目的:⑴初步體會事物特征在表現事物時的重要作用。并以此為準評選出春夏秋冬代表作品各一件,供上課使用。
⑵以作品設計為依據,按季節不同分春夏秋冬四大組。大組有6人以上再分小組,每組四至五人為宜。設組長一人,電腦至少二臺。
2、多媒體教室
硬件配置:包括學生機(至少25臺)、教師機、投影大屏幕等;
軟件配置:電子教室2002版,具有 功能。
3、閱讀文庫
分春、夏、秋、冬四個專題,每個專題組織相關的文章詩詞三到四篇供學生閱讀。
(二)課型:網絡作文課
(三)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演示作品,展現春夏秋冬的個性風采。
按順序演示各季節代表作品,播出背景音樂,并由撰寫人朗讀描寫性文字。
討論:你欣賞哪件作品,為什么?
說明:體會作品能傳神表現各季節風韻,在于其對季節特征準確、細膩的把握。
二、分組探究,揣摩名家筆下的多彩季節。
各小組利用電子教室的交流平臺,針對性點擊閱讀描寫相關季節的名家作品。
附各專題作品:
春:《春》朱自清、《春天的腳步》葉林
《暖雨》(日)島崎藤村、《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夏:《夏天也是好天氣》素素、《夏》梁衡
《西湖的綠》宗璞、《海濱仲夏夜》峻青
秋:《秋天》何其芳、《秋魂》劉增山
《秋蟲交響曲》劉孝存、《山行》杜牧
冬:《濟南的冬天》老舍、《冬之頌》佚名
《江雪》柳宗元
小組閱讀并討論:
1、作者筆下的季節具有一些什么特征?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去表現這美好季節的?
3、品味作品語言的精彩之處。
說明:意在通過閱讀和討論,打開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名家,借鑒佳作,拓寬思路,融會貫通。為向下一步作文過渡作內容和形式上的準備。
三、集體作文,創設自主合作的良好氛圍。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確定此次作文的主題、構思、選材及人員分工。由小組長執筆,根據討論結果列出寫作提綱,考慮小組成員特點分配寫作任務。
(以上為第一課時教學任務)
課后練習:
根據提綱要求,各成員將完成的片段寫作交組長統稿,集體討論
①各片段內容與此次作文主題是否切合,如何統一?
②各片段間聯系是否緊密,如何銜接?
在討論中整合集體意見,對全文進行修改、潤色,使之成為小組代表作品,并輸入電腦保存。
(第二課時)
四、互動評改
(一) 教師點評:
各小組課后練習完成情況。側重于態度是否認真,組織是否有序,合作是否緊密等方面。
(二)佳作賞析:
1、組內賞析
①按季節分組,大組內同學互賞對方小組佳作(例:春A組→B組、C組,春B組→A組、C組,……)并就文章本身和自己的寫作體會在網上發表集體意見或個人看法。側重點:
②賞析之后,根據其它小組的意見,對本組的文章進行再修改。
③大組推薦一篇文章到全班交流。
2、全班賞析
配樂欣賞各大組代表作,由承擔寫作任務的小組成員朗讀。全班賞評,發現精彩,暢談體會。
3、推薦發表:
按作文的實際水平,分三類推薦給以下網站的相關欄目予以發表,激勵學生,提高寫作興趣。
A類:語文天地網--中學生習作空間
B類:衢州教育網--
C類:橫中校園網--
課后小結:
一直以來,中學語文的寫作教學既是學科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疏于觀察積累,往往無從下手;教師因工作繁重也視寫作教學為畏途,師生都沒有興趣,就更惶論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教育的不斷推廣普及,網絡教學逐漸步入課堂。這一嶄新的教學方式,為生動活潑地開展寫作教學提供了一種可能。從北京、杭州等地進行的網絡作文教學實驗情況看,效果極其顯著。那么,如何借助于功能強大的網絡技術,使寫作教學更切近于新課標的理念,并呈現出新的方式和好的效果呢?本設計算得上一個較為成功的例子。
設計之初,我們便注意到:關于網絡教學,既不能被動地適應也不許權作點綴,而要準確把握它的特性,遵循最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最佳教學效果的原則,充分發揮其輔助作用;針對語文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操作中我們將上述兩方面與本課教學內容加以整合,使得此次教學活動中亮點紛呈。
通過教學準備的作品設計和課堂伊始的作品演示,學生對各季節的特征及其內涵有了豐富的體驗,在實踐中對如何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借助多媒體的聲像圖文資料則有利于學生形象地理解這一寫作方法并能更好指導后面的寫作實際,使學生一開始便對教學重點有清晰的認識。
在分組探究階段,我們根據網絡特有的選擇性和交互性功能,指導學生閱讀大量的文字資料。其容量之大、速度之快,方式之便捷在平時的教學中是難以想象的。而且在線閱讀文本資源,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能極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閱讀效果。
第三階段的“集體作文”是在新課標理念下的一次大膽嘗試。將一貫個性化的寫作行為置之小組,是對學生們合作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實踐中部分同學合作意識淡薄,有的不善交流,無從下手;有的唯我獨言,個人包辦。但總體上看,許多小組都能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或建議或討論或爭辯,形式生動活潑、分合自如。因此無論是對于口語交際、寫作還是合作學習能力的發展,都是一次很好的歷練。
第四階段的“互動評改”是此次教學最為成功之處。這種評議方式較之以前先收后改再評的做法有諸多優勢,在這里,網絡為師生們提供了一個奇妙的平臺,生與生、師與生之間互動交流,闡所欲言,信息傳遞暢通無阻。每一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網絡環境使所有人都走上前臺,形成“面對面的接觸,面對面的交流”。因此一個好的修改意見,一旦被采納可馬上付諸實施;一句站不住腳的批評,即刻可引來眾多的反詰。場面活潑,收效顯著。后面的“全班賞析”和“推薦發表”更是火上燒油,令許多同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充分地調動起寫作熱情,收到“課雖盡而意無窮”的良好效果。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網絡技術與師生活動相得益彰,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巧妙融合,較好地完成了設計時提出的各項教學目標,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
作者郵箱: raogb@mail.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