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東
內容提要:制作課件進行教學,具有大容量、高效率、直觀性、趣味性和美感等特點,這為語文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提供了條件;讓網絡走進語文課堂,無論是課堂結構、教師的角色,還是學生的地位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為語文教學邁進現代化提供了更加寬廣的舞臺和可能性,它更加容易符合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當前,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不僅滲透到各行各業及百姓家庭,對當代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已經向教育提出了挑戰,教育不僅是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人才時要面向現代化,教育本身也要實現現代化。除了教育觀念要現代化以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也至關重要。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時常關注和思考的一個問題便是語文教育如何實現現代化。
我從運用課件教學的實踐和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的一點嘗試,談談它們的長處以及對語文邁進現代化的作用。
首先,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制作一些課件,相對于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確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通過制作和運用課件進行教學的實踐,本人認為至少有以下五點長處:
1、增大了授課容量,使知識量和信息量均大幅度增加。由于多媒體技術為資料的剪輯組合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原有的知識內容便可以融合進更多的文字、圖片、聲音,自然就增加了課堂的容量。
2、節省了板書時間,提高了效率。由于只需點一下鼠標,準備好了的板書和漂亮的字體便閃現在學生眼前,這就大大節省了老師用粉筆板書的時間。如果對軟件和文字的操作十分熟練,邊用課件邊對其內容做一點補充,也增加不了多少板書的工作量,比用粉筆還是要快得多。
3、有形象性、直觀性,便于學生理解。由于知識難點可用動畫或動態的方式演示出來,一方面是減輕了抽象思維的難度,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例如,數學上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的推導和證明過程,語文中諸如《看云識天氣》,《大自然的語言》,《向沙漠進軍》等等這樣一些與自然科學知識聯系緊密的文章,用動畫片的方式來演示自然現象的變化過程,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就比單純對文字的想像要強了許多倍。
4、有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當學生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進行學習時,或得到及時有效的鼓勵,或受到多角度思考的啟發,自然就激發起很強的求知欲和濃厚興趣。如做一些客觀性的選擇題、判斷題,錯了會被機器“嘲笑”,立即就可以重新選擇備選項,選對了便會贏得掌聲,這肯定要比做死板的書面試題有趣得多。
5、有美感,使學生產生審美愉悅。由于精美的畫面、悅耳的聲音與知識內容的完美結合,無疑突出了課堂的美感,在學生接受知識過程中自然受到美的熏陶,這恐怕是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獨特性效果之一。例如《岳陽樓記》影像資料就錄制得好極了,洞庭湖上時而電閃雷鳴、陰風怒號,時而波瀾不驚、一碧萬頃,使人如臨其境,美感自然而生。
從這些優點,不難看出,運用課件進行教學為實現語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找到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當然,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一利便有一弊,老師制作和應用課件教學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比如搜集恰當的素材,有時就很不易,要找很久,這就需要建立共享資源庫、個人資源庫、并能到網上熟練快捷地查找有關資料。又比如,雖說課件代替了板書,但實際上,老師在設計課件內容時,考慮到的東西和步驟并不少,并有可能在運用時受到課件內容順序的制約,影響自由發揮和隨機應變。不過,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要增強和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鍵盤輸入、手寫板、語音輸入等代替鋼筆手寫,是書寫的新工具和新方式,學生廣泛參與更有利于師生雙向交流,因此,運用課件教學還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再來談談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對語文邁進現代化的作用。
信息時代的來臨,呼喚著教育必須進行創新和深刻的變革。而教育的深刻變革,是離不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它是以此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建構,站立教育改革潮頭的“弄潮兒”之一就是現代教育技術。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過程為實現語文教學現代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其作用有:
1、可以進行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
在中國,目前的教育現狀整體上仍然是:教育比較落后,發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別多。這種情況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形式依舊主要是面向學校班級的課堂教學,其特點是受教育對象多,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很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過去語文課堂教學“少慢差廢”的現象雖然說主要是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的落后造成的,但教學手段、設備的落后(有些地方連起碼的電教設施都沒有)也是制約語文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有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有了計算機網絡--Internet網、各地的局域網、校園網,許多學校都擁有了自己的先進的計算機教學設施,利用網絡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和提高教學效率,已經不再是不可能。
2、網絡技術是改進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的特點是:傳播媒介構成雙向、多向的交流;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專業和相關網站的信息資源永遠是開放的;知識信息的獲取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是:學習空間的開放性和全球化,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學習過程的交互性,這恰恰可以滿足人本主義和學習個性化的需要,利于學生素質的培養。比如一堂語文的閱讀課,過去是書本一種單一的形式,現在可以在網上進行電子閱讀。它最大的特點是利于學生迅速搜集相關的信息和資料,進行比較閱讀和專題探究,并且馬上可以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網絡走進語文課堂,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是以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它主要是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教材分析進行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的設計,課堂結構基本上是在圍繞目標和知識內容傳授的順序而進行,基本上是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模式。課堂引進網絡后,可以促進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成。它主要是以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讓學生在一定的社會背景和創設的特定學習環境中,選用學習資源或利用外界幫助主動攝取知識,它的主要特征是學習者的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可以說網絡為學生提供的舞臺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以多媒體組合的課堂教學比起照本宣科的原始方法先進了許多,但它往往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生的地位依然是處于被動的位置,教學依然是教師的個人表演舞臺。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雖然還是在老師的調控之下,但在學習目標任務確定后,學生可任意在各個相關網站跳轉,自由搜集下載信息,可以說有些東西幾乎是信手拈來。學生自主學習在一節課時中占了以半以上的時間,學習過程的意義建構絕大部分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這附合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定義。比如我教一首唐詩,過去是我自己先做好一個課件,然后上課講析。對于作品思想情感的認識往往還是老師一家言,有時限于課件內容準備的不充分,就無法拓展作品內容的空間。現在,學生走進互聯網的世界,我在明確學習的任務后,只要把幾個相關的網站(網址)告訴學生,就可以靜等學生的豐富結果了。學生能夠找到作者介紹、相關圖片、對該首詩的分析和鑒賞的資料,甚至在網上就可以聽名家的朗誦錄音,看名家的國畫作品。有的學生還把與此詩相關的其它詩詞也閱讀了,并提出哪首更好的看法來。個別對Powerpoint熟悉的學生還能把找到的資料做成幾張幻燈片的簡單的課件。
4、網絡走進語文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角色。
網絡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的傳播者,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與傳統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權威地位受到了挑戰,因為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灌輸,對于學習內容的輔助資料和問題的分析“答案”不再是老師一個人占有的了,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信息資源的引導者、設計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表現主要是從前臺走到了后臺。可以說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老師自身也在走向現代化。當然,在這種教學環境中,教師除了主要起到教學資源的組織、整合作用外,還要在教學當中起到輔導個別、督促個別、察看全體學生的作用。畢竟,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可能出現與愿望相反的情況。比如,開始嘗試網絡學習時,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進入角色,學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沒有次序,不容易進入學習的主題,另外網頁鏈接的內容多,外觀花樣也多,對學生學習形成的干擾比較大。當然,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害相比取其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讓網絡走進課堂,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學習素質是有極大的好處的。
這幾點是我對網絡走進語文課堂,為語文邁進現代化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按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教師要為學生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要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我覺得,當把網絡引進語文課堂教學之后,這些要求就多了一個宏大的實施的空間,語文教學走向現代化也多了一條康莊大道。有網絡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主要參考文獻:
1、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探索》(花城出版社)
2、 《元認知與學習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語文課程標準》(教育部實驗稿)
作者郵箱: chengdonghah@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