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泉中學 彭鑒
高五冊屈原的著名詩篇《涉江》一文中,開首有一段“奇服”的描寫:“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 寶璐。”有人認為,這段“奇服”的描寫是比喻手法,有象征作用。再參考教參第39頁,佩著美玉,這種興趣到年老仍不衰減。詩人用服飾的奇特來比喻德行的高潔,忠直以及志向的遠大;因此不為流俗所容,而被這溷濁的社會所讒害和誹謗。而且,在課后思考和練習一中類似問題給的參考答案也是把這看作是比喻,有象征作用。
但是,筆者在具體的教學中卻對此產生疑惑。并且認為,這段奇服的描寫是象征,而不是比喻。我們都知道,比喻是表達形式上的一種修辭手法,其基本含義是:據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一種事物來說明或描繪所要表現的事物。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而象征,則是一種表現手法,其含義是:用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來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而不是如比喻手法那樣把甲事物說成乙事物。例如:紅旗象征革命,火炬象征光明,是通過“紅旗”、“火炬”表現抽象意義“革命”、“光明”,而不是把“革命”、“光明”說成“紅旗”、“火炬”。“奇服”的描寫是借用人物奇特的服飾表現人物與眾不同的高尚志趣,品格和偉大形象,而不是把人物的志趣品格和形象比作奇特的服飾。因此,“奇服”的描寫應是象征表現手法,而不是比喻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