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精華帖:http://www.sgmnsk.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154
susu
揚州市新華中學 冒澍霞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每一次課堂教學中都要充分給予學生發問的機會,鼓勵他們質疑,并幫助他們釋疑。現結合我的幾個教學實例來談談這個問題。
第一例:《西游記》、《紅樓夢》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嗎?
師(滔滔不絕):魔幻現實主義是拉丁美洲最具世界影響的現代主義流派。“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是它的基本特征。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往往從社會、歷史現實出發,但又不拘泥于現實,而是變現實為夢幻、神話、或荒誕,構成了一個時空交錯、現實與夢幻交錯的富含深意的藝術世界。《百年孤獨》就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這部作品被評論界稱贊為“20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杰出的長篇小說之一”。
生(小聲議論):我們的《西游記》也很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比它還早那么多年呢,吳承恩比馬爾克斯偉大得多了。
生(大聲提問):老師,《西游記》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嗎?
生(受到啟發):老師,那《紅樓夢》是不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呢?
師(心理活動):這個提問,打亂了我下面所有的教學安排,怎么辦?置之不理,還是隨便給一個答案?不行,不能這樣做。我應該放下架子,老老實實告訴他們老師現在還不能給他們一個完整的、科學的答案……
師(和顏悅色):同學們,下面我們去一趟圖書館和微機房,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好嗎?
生(歡呼雀躍):老師,我們一起去。
兩天后 成果匯報
關于《西游記》
生:《西游記》的故事取材于唐玄奘取經的歷史事實,它所描寫的天庭、地府、龍宮、魔窟都是奇異、怪誕的。這些雖然都是現實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但又都是人類靈臺上確實存在的。
生:《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天產石猴,受日月之精華而幻化成人。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正義、勇敢、不懼邪惡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所具有的超常能力,其實是貧苦百姓因為無法擺脫現實生活的苦難、只能在幻想世界中虛擬出一個英雄和救世主來解救他們出苦海的這樣一個真實愿望的反映。
生: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這樣評價:承恩所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于人性。
生: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明之神魔小說》中這樣評價: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評析:《西游記》通過神奇莫測的神魔世界的描寫,投影般地反映現實,從而顯示出作者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是一部浪漫主義的作品,是一部中國古典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對于《紅樓夢》與《百年孤獨》的比較
生:《百年孤獨》:梅爾德斯的手稿卷首的題辭早就昭示了馬貢多鎮百年后的命運: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馬貢多鎮最終將被一陣颶風卷得無影無蹤。
《紅樓夢》:太虛幻境中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中的曲子詞都隱含了作品中眾多女子將來的命運;也預示了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走向沒落的命運。
評析:《百年孤獨》與《紅樓夢》相同的是:在作品的最后,這些預言都一一應驗了;小說中的人物都遭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宿命。
生:《百年孤獨》:阿吉拉爾的鬼魂不斷出現,雪梅苔絲乘風而去,男孩長出了豬尾巴……
《紅 樓 夢》: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木石前盟、寶玉佩帶的通靈寶玉、送賈瑞去黃泉的風月寶鑒……
評析:《百年孤獨》與《紅樓夢》相同的是:兩者都具有許多神魔道具或者魔幻的情節結構。
生:《百年孤獨》:以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興衰過程為經線,濃縮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一百多年的歷史演變,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再出現了。
《紅樓夢》:賈、王、史、薛四大家族是整個即將沒落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寫照,人們從這個世界里看到了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的陳腐不堪;看到了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已到了天荒地老,行將就木的必然滅亡的時候了。
評析:《百年孤獨》與《紅樓夢》這兩大名著之間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兩部作品在魔幻的墨鏡之后都隱藏著作家注視社會的忠實的眼睛,都可以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
師:寫一篇比較閱讀作業,總結一下自己的創新學習的成果。
第二例:對宋祁“玉樓春”的鑒賞
玉樓春(宋祁)
東城漸覺春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受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師:對于“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詩句,歷朝歷代評論家都給予盛贊。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這樣評價: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曾這樣評價:“鬧”字尤能撮出花繁之神,宜其擅名千古也。沈雄在《古今詞話》中甚至因此詩句而稱宋祁為“紅杏尚書”(宋祁曾任尚書工部員外郎)。
師:“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句從寫作技巧上來說確實想象新穎,別致生動。詩人運用通感,化靜為動,寫出了繁花盛開、蜂蝶爭喧的春意盎然的景象。
生:老師,我認為“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詩句本身和古今名家對這一句的評價都有些不恰當。因為聯系上下闋來看,雖有“紅杏”在“枝頭”,但“曉寒”尚在,面對即將歸去的“斜陽”和即將逝去的“晚照”,詞人感嘆的是人生的漂浮不定,短暫無常,缺少歡娛,要千金買笑,及時行樂;所以,詞的上下闋之間的意境和抒情基調是矛盾的,這樣矛盾的詩句還當得起那么多古今名家的溢美之詞嗎?
師:這位同學,質疑得很好,求證得也很有說服力。確實,鑒賞每一部文學作品,一定要先對它進行整體感知,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鑒賞一下這首詞。這首詞的上闋描寫了春日絢麗的景色,贊頌了明媚的春光,這是毫無疑問的。這位同學的疑惑在于這樣的意境與下闋的抒情是否矛盾?其實作者點染這樣的意境的目的恰恰正是為了下闋的抒情。試想一下,在這樣的美景面前,誰能不陶醉呢?只不過詩人在片刻的歡娛之后就想到了勝景難在,美景易逝,不由得背從中來,感嘆人生短暫,不如飲酒尋樂。顯然,作者正是因為看了這樣明媚的春景才產生了失意和傷感,正是為了用這樣明媚的春景來反襯內心的失意和傷感,所謂情由景生,情景交融,這正是反襯手法的妙用啊。王夫之《薑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可見,反襯手法用得好,抒情效果會更為強烈。其實,古典詩歌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生(很受啟發):老師,我想到了《詩經采薇》篇寫被征兵士告別家鄉的那句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依依垂柳的美好春景,反襯士兵離鄉背井,拋親別友之痛。
師:這位同學聯想得很好。
生(受到鼓舞):老師,我也想到了鄭谷《淮上與友人別》中的詩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詩人寫揚子江邊,春光正好,楊柳依依,楊花點點,但因為“君向瀟湘我向秦”的離別,故景色雖好,卻使人愁殺。作者遷情于景,景隨情變了。
師:對啊,正如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聯,歷來為人傳誦,好就好在以美好的花鳥,來反襯出感時恨別的情懷,使美好的景物與人物內心的哀怨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同學們,現在你們說《玉樓春》這樣的構思好不好呢?這樣的筆法妙不妙啊?古今名家對它的評價恰當不恰當呢?
生(齊聲回答):很好,很妙,很恰當。
第三例: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師(開場白):今天我們學習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歌……
生(迫不及待):老師,我覺得杜甫詩歌也有浪漫主義的特色,不信,請你讀一下《望岳》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生(搬出工具書):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它按照生活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義在反映現實上,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像和夸張手法來塑造形象。這首詩用了夸張的手法描寫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詩人蓬勃的朝氣和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特別是最后兩句很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政治抱負,這些都很具有浪漫主義的氣息。
師(循循善誘):《望岳》是杜甫早期作品。那時的杜甫年少輕狂,他登高懷古、飲酒賦詩,還曾與高適、李白等人一起打獵取樂,過著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寫出來的詩歌都是充滿了昂揚的激情的。這之后,杜甫經歷了使唐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亂,又經歷了孤苦無助的西南之地的漂泊生涯,所以,以這些生活經歷和感受為題材的他的后期作品的風格就截然不同了。
評析:一個人的創作風格,是由許許多多因素制約著的,而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必然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時代所決定的人生經歷。杜甫所處的時代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尖銳而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不僅造成人民的深重災難和國家的嚴重危機,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層,最終使他離開了浪漫主義而逐漸攀登上現實主義的高峰。你們說,杜甫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實主義的呢?
筆者覺得學生不是沒有創新思維,而是我們老師缺少發現的眼睛,更缺少面對疑問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每一個疑惑,每一次提問都有可能是一次創新思維的閃光,我們都應該認真對待,細心呵護。這樣,學生智慧的火花才會不斷閃耀,創新的能力才會不斷提高。
http://www.sgmnsk.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