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詩意的慧眼
--詩歌閱讀策略 【作者:重慶一中 申玉輝】
詩歌乃文學之冠,詩歌的文字應當非常考究。古人有“詩無達詁”之說,概言詩與詩人與讀者皆不能最終達到理想的會通狀態。人們常講詩是跳舞,散文是走路,此話不關褒貶,人們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有時走路有時跳舞。倒是這種跳舞和走路的比喻很傳神,給人以明確的文體特征的啟發;詩是跳動的、斷續的,是一種詩性思維或曰跳躍思維;散文則是敘說的、連貫的,是一種秩序性思維或曰線性思維。
會“跳舞”的語言要依仗詩人的胸中之旨、手中筆才能載景載情、載悲載喜。我最喜歡詩人那雙眼睛,相同的生活和事物由于眼睛的不同有可能發生根本性、創造性的獨特變化。我們來看幾雙曾經在詩壇上熠熠生輝直逼九天的眼睛:“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詩人宋祁有一雙充滿色彩又有敏銳聽覺的眼睛(一“鬧”字則境界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詩仙太白那雙自命不凡、恃才傲世的眼睛也許只有月亮才能讀得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隱士陶潛恬靜淡泊的眼睛里找不到俗人俗事俗世;“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南唐馮延已有一雙無奈悲傷的眼睛;“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的眼睛俯視著悲涼的西京城,也俯視著自己悲涼的人生;“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詩圣杜甫眼中有著歷史的悲壯和雄渾……讓我們也帶著一雙詩意的眼睛、跨過文字的界限和詩人的心靈溝通吧。
策略剖析
怎樣尋找到那雙靈氣四射充滿情趣的眼睛呢?請先看下面一首詩歌。
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①,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青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青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詩在哪兒呢?
詩人的眼睛非同尋常
那悲從中來的流浪漢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青天,此何人哉?
①彼∶那個地方,指西周宗廟宮室所在之地。黍:指大黃米。離離:結實累累。
我們先帶上一雙尋人之眼,我們會看到本詩寫的是一個流落他鄉的流浪漢,重新回到故土,可惜蒼桑巨變,往日的繁華尊嚴不再,黃金時代似水東逝。他舉步維艱,心中郁結憂憤,不可斷絕,可憐老天無眼,世人冷漠,更使他悲憤不已;我們再用自已的一雙尋景之眼,我們看到青青的、茂盛的禾苗代替了過去繁榮的街道,輕風吹過稻田,禾苗隨之搖搖擺擺,掀起陣陣的波浪;我們再帶上一雙尋情之眼,我們會發現原來景物描寫中的禾苗的搖擺是詩人的身體不勝悲愁的搖擺,更是詩人內心無限孤單無著的搖擺。帶著這幾雙眼睛去看這首詩,去看這位遠古的悲從中來的流浪漢的長歌短吟,我們會發現此詩體現了詩歌語言的以下特點:形象性(塑造了一個流浪漢的形象);生動性(遲緩、搖擺欲倒的步履);整齊性(對偶的句子);變化性(句末向上蒼發出的無奈凄涼的反問);抒情性(身在故鄉與陌生的當地人的對比);含蓄性(不滿于社會環境卻詰問不可知的自然之神);音樂性(一、二句押ao 韻,三、四句押ou韻)。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各以“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彼黍離離,彼稷之穗”;“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起興,興中含比,又分別以“苗”、“穗”、“實”比喻“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那種心情、狀態,用詞極為生動、準確。
小結:“尋找詩意的慧眼”,就是啟動自己被塵封了的心靈,積極調用各種感官并展開相關聯想、相似聯想,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去重新認識本來就五光十色、音響豐富、有情有義的世界〔語言世界和社會界、自然界〕。作者詩歌形象和主旨的復活與再現是對我們“眼睛”活動的最佳贊賞,因為我們的世界不再是一片黑白、不再是鴉雀無聲。
讓我們“復活”〔激活〕全部身心再來看一篇新詩。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你有這幾雙眼睛嗎?
詩人之手
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象戀人的秀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黑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哪里我們不象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
我們先張開尋找物象之眼〔詩中物象較多〕:手掌、土地、灰燼、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長白山的雪峰、黃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嶺南的荔枝、南海、太陽……等。
然后利用我們有情有義之眼:我們發現作者詩中把日常活動進行了變形。他把撫摸地圖與撫摸河山本身進行了置換,目的在于使不合生活常理的事物造成一種最富于抒情性的意象;巨大的手掌摸索著遼闊的河山,這個意象和生活真實相去何等的遠,然而對于讀者卻具有更強烈的情感感應力。“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這個意象是作者對抗日的民族解放力量的摯愛和向往,這是眾多灰暗,血腥的意象中最突顯的意象,是作者對光明的到來的自信心所在。
詩歌之中,感情的強烈往往取決于意象的強烈。一種深刻的強烈的情感往往需要用一種破損的非常態的意象表現,這種意象正因其破損變形,不符合生活的常態,往往變得更強烈,更富于情感的暗示性和刺激性,“殘損的手掌”(而非完整的手掌),絕不是漫不經心的。事實上,身陷囹圄的戴望舒,慘遭日寇的嚴刑拷打,可能傷殘了手掌。詩人之所以把它寫入詩中成為最重要支撐全文的一個意象,是在自覺地追求一種審美效果,一種藝術感染力。一只傷殘的手掌、一只血淋淋的手掌在痛苦地摸索著祖國的河山,才足以表達詩人內心的強烈情思。
詩中最后兩句“牲口、螻蟻”意象、真實的比喻了水深火熱之中的淪陷區人民群眾毫無生活保障、生存保障,任人驅使的狀況。
小結:我們的眼睛先是看到了此詩的實體意象,然后區分“手”是興象,“蓬蒿”、“荇藻”等是喻象。全部意象尖銳觸目,富于刺激性,這樣才
為什么我的常含淚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仔細體會!
能把詩人那種那種深沉浩大,熾熱滾燙的愛國主義情感固態化。本詩是象征主義流派詩歌,采用對生活表現進行重新組合改裝的手法來構筑意象,我們要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掌握這一類型詩歌的閱讀策略。
策略運用
怎么樣?解放禁錮已久的、被普通生活所遮掩的、被線性生活或所困擾的眼睛,我們會豁然開朗、詩意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那么讓我們試著用這雙慧眼來讀下面這篇詩歌:
回 答
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棗不棗相棗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我是詩人,我要保持我自己!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反思遷移
1詩為文學的特殊樣式,當然要別具只眼,你能歸納它的閱讀思路和閱讀策略嗎?
2再換一篇當代新詩如何?
開 始
賴特(美)
月兒投到田里一兩片羽毛,
黑黢黢的麥苗凝神諦聽。
此時,一定
那兒,月兒的幼雛正試
它們的羽翼。
林間,一位苗條的女子抬起她那可
愛的面影,她輕盈地步入空中,冉
冉地升上去了。
我獨自站在一株老樹旁,不敢呼吸也不敢動彈。
我屏息傾聽。
麥苗向它自己的黑暗處傾身,
而我也傾身于我的黑暗之中。
閱讀提示:《開始》是一個人生感悟的片斷,閱讀時,注意作者的世界觀和融入自然時的崇拜。夢幻般的輕風和靜謐統治了有生命的萬物,這是怎樣的一種仙境啊。你的眼睛一定會倍感神秘而象作者一樣向自己無窮的內心處探尋,此時這首詩你剛剛讀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