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基芹
語文老師在講授散文、詩歌、小說時,往往精雕細刻,力求把散文的韻味、詩歌的意象、小說的人物講深講透。總想把文章的語言細細品味,把文章的內容充分賞析,讓學生領略名
家名篇的精妙所在。而在講授文言文時,卻往往只是為了考試的需要,點出文章重點的字、詞和句式,疏通大意就算完事了,即讓學生過了字詞關、翻譯關,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忽略了對文言文語言的品味,忽略了對文言文內容的欣賞。學生學習文言文變成了機械記憶而不是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因而覺得文言文枯燥無味,學文言文沒意思。本人覺得文言文只要老師引導學生對語言充分地感知、感悟,文言文跟經典詩歌、散文一樣精彩。下面就《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品味含義豐富的句子 對于看似平常但含義豐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細心體會它們所具有的表現力。
例(1):品味鄒忌的三問
問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問妾:“吾孰與徐公美?”
問客:“吾與徐公孰美?”
第一問的背景是:“鄒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軼麗,朝服衣冠,窺鏡。”
試想一位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對著鏡子一照,問他的妻子“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心里應該是對自己的美貌充滿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結果。 所以,這第一問的語氣應充滿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問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應帶有疑慮,并且急于知 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 因此,語氣是:嚴肅,疑慮,急切。
第三問的背景是:“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客,外人,看問題可能更客觀,但問這樣的問題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問,也是試探著小聲問。
小結:這三問,看似平常,普通,問的都是 “和徐公比美”問題,但由于問的對象不同,問的背景情況不同,因此問的語氣與神態都會不同。
例(2):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時自然要有所顧忌,否則的話可能會失寵,所以就用反問的語句,表達更加肯定的語氣。
客,他是有事拜訪,有求于鄒忌,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所以回答總得讓對方滿意,其實客人 是能分辨誰更美的,從他的語氣中能體會到,客的回答較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樣中肯有力。
上邊三種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樣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們的回答,語氣與神 態也就有差別。(言為心聲)
通過細細品味這些語言,鄒忌這個人物的形象更鮮明,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文章精彩的對話特點。
二、品味鄒忌進諫的技巧
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值得品味外,鄒忌進諫的話語同樣是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的。本文選自《戰國策》,課文記載了鄒忌向齊威王獻策的故事,從“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的推斷來看,齊國的政治也比較腐敗。“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的熱鬧場面正說明腐敗的積弊“甚”矣,大概也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了。如果鄒忌向齊威王再三苦苦勸諫,甚至流下眼淚,或者破口大罵,以死諫君。效果不一定好。鄒忌注意了進諫的藝術,入朝后,并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后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卻能叫齊威王欣然從諫如流。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應該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強調游說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實,但鄒忌進諫的藝術卻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以上進諫技巧的品味、學習,使學生明確知道,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口語交際的頻率很高,了解別人,推薦自己,談判求職,合作共事,都需要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所以,賞析這些說辭,以借鑒于今日,對提高學生適應社會交際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品味本文的“畫意”
文章有起因、有過程、有效果,有評論,而且人物的口吻生動逼真,很富有戲劇性。可以根據文意,給課文配上七幅簡筆畫(①問妻問妾 ②與客坐談 ③和徐公比美 ④暮寢而思之 ⑤鄒忌進諫 ⑥門庭若市 ⑦戰勝于朝庭)。(見附圖)
通過以上“三問”“三答”及七幅簡筆畫的品味,會引起學生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深層聯想,并在聯想中引發無限的情趣,這樣一來學生就再也不會覺得文言文枯燥無味了。另外,語言的感知、鑒賞,使學生在文章重點的字、詞和句式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作者郵箱: bawjq.hot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