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洲中英文學校課時教案
學科:語文 年級:初一 周次: 11 授課教師:
課題:口技 (時數 1 課時)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
技能目標 了解記敘中描寫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情感目標 掌握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等古漢語知識。
教 學 重 點教 學 難 點 本文從三方面記敘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寫口技本身的聲響,二是寫聽眾的反應,三是交代表演的場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記敘與描寫,是本文的教學的重點。關于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辯析等古漢語知識,這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與掌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想方法及教具 教學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難懂,串講時,可以采取學生先講,教師有重點地加以補充的方法。歸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可以用討論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 學 內 容 及 步 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請學生摩仿雞鳴狗叫,引出口技: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板出口技。作者是誰?林嗣環(sì)強調讀音,提醒學生注意,注解①區別張潮、林嗣環。)二、課題。 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技藝的高超。三、師范讀課文,提醒易讀錯的字:少頃、意少舒、未幾、幾欲先走六、理出文章結構(按表演前、中、后)七、串析全文(一)講解“表演前”1、 個別學生朗讀2、 提問:在第一段中有一句作者對表演者的評價,請大家找出來?抓住關鍵字:善3、 提問:第一段中能表現“善”的地方?(工具簡單、滿座寂然、無敢嘩者)(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在第一段初露端倪)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頃(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四、學生朗讀要求能做到身臨其境五、學生互相質疑:善、施、但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分析“表演中“1、 集體朗讀2、 提問:表演者共表現了幾個場景?師總結概括:夜驚、入夢、救火3、 提問:①夜驚場面表演者共描摩了幾種聲音?順序?遠近 外內 小大 少多②有沒有作者的評價?(眾妙畢備)畢是什么意思?(全、都)4、 入夢:①個別學生朗讀②哪些聲音?順序?(大-小)③既然是入夢,那么應該安靜、沒有聲音,為什么有聲音?(以動襯靜,“蟬噪林愈靜”)5、 救火:①生集體朗讀,要求讀出“喧鬧的感覺” ②口技人模擬多少種聲音? ③找出作者對口技人的贊嘆?6、 三個層次描寫的共同點,先描寫表演,再寫賓客的反應。讓學生找出賓客的反應(板出),寫賓客反應的作用?(三)講解“表演后”1、 個別學生朗讀2、 問:與首段相比,有無異同?3、 有什么作用?4、 為什么強調“一人”(首段中沒有)(證實,強調一切聲響都從一張嘴中發生,從而實出) 兩人一組搭配,背誦最精彩的場面。
板 書 設 計 教 學 后 記
口技 林嗣環(sì)隔壁戲遠 近 外 內 伸頸、側目、微笑小 大 少 多 默嘆善 入夢 大 小 微微正坐救火 應有盡有 幾欲先走(正面描寫) (側面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