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麟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散文,可以根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細心體會文章的思路和線索,領悟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體會作品記敘、描寫中濃郁的抒情特色和作者清新、優美、質樸的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前,播放歌曲《南泥灣》。上課后,由歌曲引入歌曲的背景,即1942年的延安大生產運動,再引入對課文的學習。
2.介紹延安大生產運動。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鎖我們陜甘寧邊區,妄想困死我們。當時邊區的經濟極端困難:沒有衣服穿,沒有鞋子穿,甚至沒有飯吃,其他就更不用說了。為了戰勝困難,徹底粉碎敵人的陰謀,毛主席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邊區軍民熱烈響應,開荒種地,紡線織布,連毛主席也種了一塊地。結果不但吃得飽,穿得暖,而且堅持了抗戰,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聽朗讀帶。
注意疑難字詞的讀音。
2.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
姹紫嫣紅 木槿 甬路 菜畦
籬笆 自給 石窠 涔涔 滄浪
濯 雪茄 腌漬 畦壟 間苗
3.詞語摘抄。
肥碩 絳紫 傲然不群 老當益壯 干脆爽口
煦暖 矍鑠 萬頭攢動 沁人心脾
學會摘抄詞語,有益于詞語的積累,為語言表達作好基礎準備。
4.要求學生從自己所摘抄的詞語中選取三個詞語說一段話。
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對詞語的掌握程度,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三、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
2.討論: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應該如何劃分?
討論后明確: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開篇點題,種菜比種花好。
第二部分(第217段):寫菜園景象。
第三部分(第8-12段):寫種菜的全過程。
四、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2.提問: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確:是第一句,即“種花好,種菜更好”。
3.作者從哪個角度強調了“種菜更好”呢?
學生回答后明確:作者采用比較法,將“花”與“菜”進行比較,花美供欣賞,菜好供食用。種菜更好,是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強調的。引用俗語“瓜菜半年糧”便說明了這一點。
五、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教師范讀第二部分。
要求學生在聽讀時,迅速畫出能夠大致表明每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2.提問:第3-7段依次記敘了什么內容?請結合各段中心句回答。
讀完后,明確:第3段--說是菜園,其實是果園。
第4段--果園也是花園。
第5段--說的菜園,是就園里的隙地開辟的。
第6段--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學習、戰斗的空隙里種蔬菜。
第7段--我們種的那塊菜地,在那園里是條件最好的。
可以讓學生在了解上述中心句子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3.提問:請用一個字概括本部分的中心內容。
明確:即“美”。這部分作者先從整體角度寫了菜園的景象美,再從局部角度寫了菜園的景象美。前后互相補充,全面具體地展現了菜園的景象。
4.第6段不寫行不行?為什么?
明確:不行。這段文字交代了藍家坪菜園種菜的特殊歷史背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年延安軍民大生產運動,作品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意義也就得以充分體現,這就是“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內容,引入新課時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三部分。
2.引導學生思考:這一部分各段依次寫了菜園種菜的哪些事情?
學生討論后明確:第8段,寫了學習種菜的樂趣。
第9段,寫了菜園播種的樂趣。
第10段,寫了菜園管理的樂趣。
第11-12段,寫了菜園豐收的樂趣。
引導學生明白,這一部分以種菜過程為序寫了菜園勞動全程的樂趣,一幅幅畫面流光溢彩,絢麗多姿,勞動的樂趣,蘊含在華妙美麗的畫卷之中。
3.請用一個字概括這部分的中心內容。
明確:即“樂”字。
4.學生齊讀課文第10段,思考:這一段一共寫了幾個畫面?
明確:寫了兩個畫面:暮春耕種圖、夏夜納涼圖。
5.細心體會:這兩個場面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
明確:不同的是:前者側重寫白天勞動時延安軍民心理感受的勞動愉悅,后者側重通過晚上納涼聊天展現延安軍民的高尚心靈和遠大理想。
相同的是:兩個特寫鏡頭都運用了記敘、描寫和抒情三者結合的手法。無論是白天勞動,還是月下聊天,敘事均簡潔洗練。陽光煦暖,春泥芬芳,蔬菜飄香,寥寥幾筆,便描寫出一派春光。而在這景物描寫中,也散發出濃濃的喜悅之情。
6.學生自行朗讀第11、12兩段,體會作者種菜喜獲豐收的快樂之情。
這個內容通俗易懂,可以只讓學生自行體會,不必分析。
三、綜合評價
1.品讀文章的語言之美。
學生自行品讀,明確:這篇文章的語言優美,主要是因為如下幾個原因:
(1)詞語的運用妥帖而富有色彩之美。
(2)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語言生動活潑。比如,那段對瓜菜新芽的描寫,有比喻、擬人、排比、引用、反問,這些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把一幅新芽圖寫得清新可愛,充滿了詩情畫意。
(3)恰當引用了農諺俗語和古人詩文,語言質樸簡練。
(4)多處注意運用了疊音詞語,使文句具有了音韻美,而且增加了表現力。
2.默讀全文,感受菜園之美,想想:作者為什么能夠將一個普通的菜園寫得如此美麗?
3.提問:(1)你曾經參加過哪些體力活動?有什么體會嗎?(2)作者把勞動寫得充滿樂趣,這樣寫是否有些失真?請談談你的看法。
以上兩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求全面,只求了解;只求學生能夠有所領悟,不求細致深入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
(《初中語文第六冊教案》人教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