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評論 2003-01-07 湖北沙市六中 劉佳
《楚天都市報》報道說,值日學生向老師問好,老師不能置之不理,回個禮,拉近師生距離。據記者說一位60多歲的老爺爺向武漢青山區(qū)建九路小學校長胡濤抱怨,孫子每次當值日生向老師問好時,老師理都不理就進了校門,孫子很傷心。胡校長當即表態(tài),以后老師進校門時必須向值日生回禮。記者調查,該校每個進校老師果真都對值日生彬彬有禮。胡校長說老師向學生問好是一種創(chuàng)舉,拉近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師生平等和諧關系的形成。遺憾的是,記者在其他學校調查發(fā)現,不少學校老師對值日生的問好,都是置之不理。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值日生說,老師不回禮,自己很失望,老師好像不在乎自己。
據筆者所見這并非個別現象:每天早上入學時,幾乎各個學校的門口都有值周的學生站立迎候,看到老師進入,便舉手示禮,齊聲問好,而老師們卻視而不見,昂首而入,很少有還禮的。豈只老師,許多大人也是如此,孩子對大人們挺講禮節(jié),但大人對小孩的招呼與問候卻不理不睬,非常冷淡。以至學校出現年齡大的學生或高年級的學生對年齡較小或低年級學生不禮貌,甚至以大欺小的現象,學生似乎越大越不講禮貌。
這里,我們首先要求的是為人師表的教師,平心而論,說教師在這些“小德小節(jié)”方面的過失行為是一種平常現象,一點都不夸張。
不少教師認為這是“小節(jié)”,似乎是小事一樁,但對學生的影響卻非常之大。學校和社會留給學生這樣的形象,無疑增加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格教育的難度。對此教師自身是有責任的。至于有的學生的不禮貌行為,與老師和家長不檢點的言行有關。有其師必有其徒。素質教育的靈魂是造就學生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教會學生學會做人,而品格和人格教育的成功和做什么樣的人,不在于教師教給學生多少深刻的東西和灌輸了多少深刻的道理,而在于教師注重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做學生的表率和楷模,以自身文明而高尚的言行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以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正是一些教育家提出的“養(yǎng)成教育”的精髓所在,以及養(yǎng)成的最根本的途徑。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為人師表方面時時處處拘小節(jié)、重小節(jié),從小事做起,細微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應該成為一個優(yōu)秀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
因此,我以為《楚天都市報》將此作為新聞報道,并非小題大做,而正是切中當前師德的要害。建九路小學的胡校長說老師向學生回禮是一種創(chuàng)舉,也并非過分之言。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要從最能影響學生言行的小事小節(jié)做起,做學生的表率。教師的師德將影響一代人風民風。老師,給學生回個禮,帶頭做出一個好樣子,別再給幼稚的孩子的純潔心靈留下陰影,別讓學生傷心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