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3-01-07 東南快報記者 葉琦 宋暉 記者 陳強
小學“優良”初中“紅燈”
在福州市屏東中學前不久舉行的一次家長會上,初一年級的任課老師對家長“實話實說”:“這一屆學生是我們學校歷年來生源最差的一屆,舉政治科為例,全班40幾名學生,半期考只有6個及格;有的學生甚至兩門課的成績加起來還不到10分。如果不是就近劃片區入學,我們都不敢相信這些學生出自附近的兩所著名小學!
一位姓王的家長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他兒子的成績總在六七十分之間徘徊,在班里算中上水平,這種成績和小學時清一色的“優良”形成了明顯反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初一老師抱怨:“我們初中的課簡直沒法上了,學生的基礎差,學校對老師的考核仍然是靠成績、靠升學率、靠排名次。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考試成績從10多分的到90多分的都有!
這是福州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進入初中的第一批學生。他們以“優良”的成績順利地升入了片區內的各所中學,但不少學生的“成績表現”無法令老師和家長滿意。究竟是學生的素質欠缺,還是小學沒有了升學壓力,小學老師在進行課改的同時降低了對學生的要求,使升學壓力“轉嫁”到了中學老師的身上?面對小學的“輕松教學”和初中無法回避的中考,其中的矛盾令家長困惑,也令老師頭痛。
分數不代表能力
福州屏東中學校長游振平認為,學生上初中后考試成績不理想,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今年初一的學生是啟動課程改革之后的第一批學生,目前小學生的成績單幾乎清一色都是“優良”,分不出高低上下,因此初中老師要重新認識學生的水平,很難一下子摸準。
游校長談到,初招沒有取消以前,小學生經過考試考入初中,他們往往提前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很快便能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初招取消后,初一年級事實上成了七年級,小學生上初中也和升級沒什么區別,很難在短時間里進入中學的學習狀態,不少學生甚至向老師抱怨“中學讀書太累”。而老師要引導他們進入狀態,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講,現在小學的教學改革開展得豐富多彩,培養出來的學生更注重個性化發展,中學老師對此也應持認同態度。
福州鼓樓區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林東豪認為,分數并不代表能力。不只是現在才有這種不同的聲音,早在取消初招時這樣的抱怨就隨之而來。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過于注重學生知識基礎的把握,為了考試,為了分數,搞題海戰術,學生分數相應會高。上了中學之后,應試能力也會比較強,但這并不能反映孩子的真實能力,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生也不足為奇。學生的差異原本就存在,只是以前有考試,“好的”歸好學校,“差的”歸差學校,所以重點中學抱怨就會少一點,F在搞劃片招生,“好”“壞”參差,問題也就更加突出。初中教育的任務,更多地是培養普通勞動者,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生存的技巧。
改革還不夠徹底
現在一些中學老師責怪學生小學基礎打得不牢靠,小學老師又說課改難,沒有教材沒有經驗。林東豪說,這樣的矛盾確實存在,但這不光是小學教師的責任,更不是素質教育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小學教育與中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脫節。小學和中學的教學其實是一個整體,新教材也充分考慮到了這種連貫性,各項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的身心能夠更自由、更具個性地健康發展。事實上,倡導素質教育本身并不是放棄雙基教學,目前存在這種矛盾只能說明改革還不完善。在改革過程中出現各種不適應是正常的,當務之急是要探討如何有效地遏止這種現象的繼續延伸。
福建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展認為,比較中外基礎教育的方式,我國向來過分強調雙基,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不知不覺中被削弱,甚至被扼殺了。因此沒必要過早對孩子提出過分精確的要求。教育的功能要注意揚長避短,不要教育出同一種模式的學生,而要充分挖掘他們的個性。
此間教育界人士指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評價的功能和技術都有了根本性的變革。新課程強調,評價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評價的功能不再僅僅是甄別與選拔,而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評價內容也更全面了,不僅關注學業成績,還重視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不僅關注結果,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進步與變化。評價的方法也多種多樣,不僅有書面作業,還有行為觀察、問題研討、研究性學習、情境測驗、成長記錄等。當然這些改革也包括中考、高考等考試制度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