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美術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雙基、能力、學習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年級學生美術知識掌握得較牢固。同學們會進行簡單的創作;學習了原色、間色、冷暖色等色彩基本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并有目的的加以運用,初步學習了鉛筆淡彩的畫法;通過繪畫、拼貼、堆積和組合等方法進行造型活動,積累視覺和觸覺經驗,能結合各種已學過的美術知識進行繪畫創作和應用設計,能運用多種材料和方法制作玩具;圍繞一定的主題,描繪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按自己的想法反映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愿望;用日記畫的形式,記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情感;能進行初步的寫生練習,表現人物或物體的大體特征,用各種易于加工的雕刻、塑造材料,制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同學們普遍提高了對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審美情趣,大部分學生對美術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
存在問題:
1.班級之間,學生之間對美術課的興趣,對美術知識的掌握,理解差距較大。
2.部分學生想象狹窄,缺乏表現力。
3.部分學生上美術課沒有激情。
二、對教材的分析及補充、增刪、改進意見:
本冊教材是以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為主線,以由淺入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為副線,主、副線密切關聯,穿插并行。主要內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識、線條、節奏、工藝制作、玩具、實用設計、電腦美術、欣賞等。
教材重點:
在循序漸進的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始終貫穿審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學要求,兼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知識技能的學習的兩方面的需要。
教材難點:
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設計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在繼承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美術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體會社會的進步與多元化的美術發展方向。
三、教學資源的開發:
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資源的開發上,教師一方面可以借助媒體下載相關知識的資料、圖片等素材來為美術服務,另一方面可結合本地實際,充分利用本地的教學資源,如地方古建筑文化等都是教學資源開發的范疇,同時也可布置學生收集整理一些相關的學習資料。
四、本期教學的主要任務和要求:
⊙知識和能力方面:
通過觀賞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單的話語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啟發學生感受并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認識和使用常用色和點、線、面;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知覺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和創造能力。
⊙教學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繪畫、繪畫創作等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以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教學內容和活動方式要充分考慮開放性、立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參與美術實踐活動獲得身心愉悅和持久興趣;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遵循審美原則,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力,通過討論、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2.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積極的為學生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環境,通過思考、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等活動音高學生在美術創造中,創造性的運用美術語言,老師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學習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3.創設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學習美術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認識作用,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
4.加強師生的交流,確立學生的主題地位,師生間建立情感交流。
5.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心學習,加強屬于其他學科的聯系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能力。
6.重視對學生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7.教師以各種教學手段,如:電視、錄像、范畫、參觀、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六、教學內容安排:
由于本學期時間緊,任務重,教學進度應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調整。
四年級美術教學計劃 篇2
一、情況分析
浙美版第7冊實驗教科書的編寫,以國家一系列有關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別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針,以教育部制定并頒發《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主要依據,打破過去以美術學科知識、技能為主要目標的教材體系結構,構建以促成美術素養的形成為核心,探究性美術實踐活動為主線,人文性單元結構為基本特征的美術教材新體系。
本教材的編寫注重學生審美感受和視覺經驗的培養。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以“接近社會,貼近學生,學以致用”為原則,選擇符合3年級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內容設計課題。全冊共有15課,分為6個隱性單元,內容涵蓋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4個學習領域,其中造型、表現及設計、應用占有較大比重,欣賞、評述除了藝術瑰寶單元的內容外,其余大多隨堂教學,分配在各課之中。
二、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
1、以國家一系列有關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別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教材編寫的主要指導思想。
2、以教育部制定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為教材編寫的主要依據。
3、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關于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和六項具體目標,努力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為素質教育服務的、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體系。
4、以新的教材觀指導教材的編寫工作。明確教材既不是知識體系的濃縮與再現,也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范例,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教材應力求向學生提供美術學習的方法,展示豐富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圖象世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欣賞水平。
三、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
2、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創設文化情境,涵養人文精神。
4、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5、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和探究性學習。
6、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7、恰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8、廣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四、教學中運用的原則
1、審美性原則
美術教育應把審美教育作為主線貫穿教學全過程,通過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的感受和表現,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思想性原則
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在教學內容與形式中有機地融進思想教育。
3、量力性原則
教學內容和方法應適應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淺顯易學、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4、創造性原則
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啟發、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5、實踐性原則
教學要聯系學生的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眼、手、腦協調并用。
6、趣味性原則
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內容、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7、因材施教原則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面向集體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
四年級美術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本冊教材是以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為主線,以由淺入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為副線,主、副線密切關聯,穿插并行。主要內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識、線條、節奏、工藝制作、玩具、實用設計、電腦美術、欣賞等。
教材重點:在循序漸進的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始終貫穿審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學要求,兼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知識技能的學習的兩方面的需要。
教材難點: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設計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在繼承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美術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體會社會的進步與多元化的美術發展方向。
二、教學目標
通過觀賞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單的話語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啟發學生感受并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認識和使用常用色和點、線、面;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知覺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教學主要措施
1.教學應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結合。
2.教學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傾向性,尊重學生的選擇。
3.努力營造平等、民主、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
4.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四、全冊教學進度
周次內容
第一周:聚聚散散
第二周:小圓點的魅力黑與白
第三周:主體與背景
第四周:冰川與晚霞
第五周:畫嗅覺
第六周:卡通畫
第七周:雙胞胎
第八周:藏書票
【實用的四年級美術教學計劃3篇】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學計劃05-07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學計劃05-07
美術教學計劃05-11
美術教學計劃05-11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學計劃05-03
小學美術的學期教學計劃03-22
中班美術教學計劃04-30
大班美術教學計劃04-30
美術教師崗位教學計劃05-05
初一美術教學計劃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