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有了新的學習內容,請一起努力,寫一份教學計劃吧。如何把教學計劃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 1
一、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具有綜合素質和種植崗位職業能力,能勝任種植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農村實用人才。具體要求是:
1.具有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和行為規范。
2.掌握農作物生產技術、蔬菜生產技術、果樹生產技術、花卉生產技術和中草藥生產技術專業所必需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
3.能夠承擔本地區農作物生產、蔬菜生產、果樹生產、花卉生產和中草藥生產、經營管理、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工作,具備解決本地種植業生產實際問題和種植技術推廣的能力。
二、招生對象
招收具有初中(或相當于初中)畢業文化水平,有志于在農村從事種植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職工,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種植大戶、農業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骨干、農民技術員、復轉軍人以及應屆初、高中畢業生。
三、學習形式與學制
1.學習形式:業余、半脫產或脫產。
2.學制:學期制或以學分制為基礎的彈性學制。學期制2年。
四、課程設置
全部課程分為四個模塊,即公共基礎模塊、專業通修模塊、專業及專項技能模塊和專業拓展模塊。其中公共基礎模塊作為文化知識基礎,為培養科學素養、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專業通修模塊作為專業知識基礎,主要是使學員掌握種植業生產所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專業及專項技能模塊作為必備的專項技術和技能要求,使學員熟練掌握4-5種綜合生產技術,培養學員崗位職業能力;專業拓展模塊是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基礎上的拓展、補充和完善,培養學員一專多能。
1.公共基礎模塊:主要課程為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新農村建設與新農民素質教育、法律基礎與農村政策法規。
2.專業通修模塊:主要課程為植物生產與環境、植物病蟲草鼠害診斷與防治基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
3.專業及專項技能模塊:農作物生產技術方向的主要課程為作物生產技術、3門專項技術;果樹生產技術方向的主要課程為果樹生產技術、2門專項技術和水果蔬菜花卉貯藏保鮮技術;蔬菜生產技術方向的主要課程為蔬菜生產技術、2門專項技術和水果蔬菜花卉貯藏保鮮技術;花卉生產技術方向的主要課程為花卉生產技術、2門專項技術和實用裝飾園藝;中草藥生產技術方向的主要課程為中草藥種植技術、3門專項技術。
4.專業拓展模塊:專業拓展課程安排2門。
五、課程安排及學時分配:
六、教學媒體資源
教學媒體資源包括文字教材、聲像教材、教學輔導材料、網上教學輔導和教學指導綱要等。
1、新農村建設與新農民素質教育、植物生產與環境、應用文寫作、法律基礎與農村政策法規、農業基礎化學、植物病蟲草鼠害診斷與防治基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課程使用中央校統一編寫設計的文字、聲像教材或教學包。
2、其他課程選用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材或地方教材
七、教學安排
1.自學:學員自主學習,并按課程學習指導(或教學輔導大綱)要求,全面自學文字教材。
2.授課:有聲像教材的課程,由教學班組織學員利用聲像教材組織教學。無聲像教材的課程由教學班組織面授。
3.輔導:學員在自學文字教材及媒體教材的基礎上,由輔導教師對學員進行輔導,輔導課包括自學指導、答疑解難、作業講評、學習討論和技能培訓等。
4.實踐:
(1)課程實驗(實習):按照課程教學要求,組織學員實驗(實習),寫出實驗(實習)報告。
(2)專項技術培訓:根據當地生產實際,選擇相關的專項技術文字、聲像教材進行教學。
(3)畢業實踐:根據專業教學要求組織學員進行綜合性生產實習或社會實踐,指導學員寫出實習報告或實踐總結。
八、教學要求
1.教師要指導學員自主學習,組織學員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與交流等,并根據課程教學需要,利用農閑進行面授輔導等集中教學活動。
2.教學中自學、聲像教學、輔導教學、實踐教學各環節有機統一,以學員自學為主體,聲像教學為主導,輔導教學注重能力培養,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員的動手能力,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實踐教學的比例不得低于40%。
3.教學要與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注重提高學員學習興趣,著力培養解決種植業生產問題的能力。
九、各門課程主要內容
1.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民素質教育:講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提高農民素質的關系,現代農民應當具有的素質,提高農民素質的對策措施等。
2.植物生產與環境:講授植物(果樹)生長發育和遺傳變異基本知識;光、溫、水、土、肥等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及調控;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環境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3.法律基礎與農村政策法規:講授憲法、刑法、民法、經濟法等基本法律以及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農村市場主體的法律制度、農業生產安全法律制度、農民權益的法律保護等。
4.植物病蟲草鼠害診斷與防治基礎:講授植物病蟲害、農田雜草、農田鼠害和農藥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植物病蟲害、農田雜草、農田鼠害調查、預測預報、防治和農藥施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5.作物生產技術:講授作物生長發育規律、農作物生產的基本技術環節,幾種主要作物的生產技術等。
6.果樹生產技術:講授果樹生長發育的主要特點與生產栽培基本技術(建園、種植制度、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
7.水果蔬菜花卉貯藏保鮮技術:講授水果、蔬菜、花卉貯藏保鮮原理、采后貯藏方式、設施和管理、采后處理與運銷、采后病害及防治等。
8.蔬菜生產技術:講授蔬菜生產的理論基礎、基本技術環節,蔬菜設施生產基礎及生產技術、覆蓋材料的選擇與適用等。
9.花卉生產技術:講授花卉現代化栽培、生產、繁育、養護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和操作技能等。
10.實用裝飾園藝:講授以園藝裝飾為基礎的家居、樓宇、場館等處所的.基本技藝及插花技藝和欣賞。
11.中草藥種植技術:講授中草藥種植的基本技術環節,幾種主要中草藥的生產技術等。
12.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講授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配置農業生產資源,組織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生產經營活動等。
十、考試考核
1.考核方式
學生的考試成績由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部分構成。其中:
(1)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測評,由平時作業、實踐環節或技能測評等組成,占總成績的40%。由教學班組織考核。
(2)終結性考核為學期末的課程考試,占總成績的60%。
2.考核時間
各門課程的形成性考核可根據教學進度和生產季節安排,每學期期末集中進行該學期所學課程的終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不合格者,可在同一生產季節再組織一次考核,也可在下一生產季節再次組織考核。終結性考核不合格者,實行學期制的一般安排一次補考,最后一學期各門課程的統考、補考均在期末完成;試行學分制的,可參加學制有效期限內該門課程的任意一次考試作為補考。
3.課程結業考試及閱卷按《射洪縣職業中專學校農民工培訓中心考試辦法》辦理。技能考核按照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規范進行考核,也可根據學員平時在生產實踐中對知識和技術運用的情況進行評定。
十一、畢業頒證
學生在學籍有效期內所修課程考核合格或取得規定的畢業總學分,即可獲得國家承認的中等教育畢業證書。
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 2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農業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傳統農業的面貌,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還極大地促進了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保護。因此,制定一套科學、系統且與時俱進的現代農業技術專業教學計劃,對于培養適應未來農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使學生全面掌握現代農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作物遺傳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學、農業氣象學、農業信息技術等核心課程,以及現代農業裝備與設施、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新興技術。
技能培養:通過實踐教學、實訓操作及校企合作項目,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技能,如智能農機操作、農業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等。
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培養其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的能力,為農業科技創新貢獻力量。
職業素養: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使其具備成為現代農業領域領軍人物的.潛質。
二、課程設置
基礎課程:高等數學、農業化學、生物學基礎、農業經濟學等,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學科基礎。
專業核心課程:
作物生產技術:涵蓋作物栽培、育種、病蟲害防治等內容。
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介紹現代農業機械原理、智能農機操作與維護。
農業信息技術:學習農業大數據處理、農業物聯網技術、遙感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土壤改良、水肥管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
實踐環節:
田間試驗與實習:組織學生到農場、農業科技園進行實地操作與觀察。
實訓課程:如智能農機操作實訓、農業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實訓等。
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科研活動,完成具有一定創新性的論文或設計。
選修課程:根據學生興趣和職業規劃,提供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加工與營銷、國際農業合作與交流等選修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理論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校企合作:與農業企業、科研機構建立深度合作,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實施聯合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在線學習:利用網絡資源,開設在線課程,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和豐富的學習資源。
四、評價體系
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除了傳統的閉卷考試外,還包括實驗報告、項目設計、實踐操作、團隊合作表現、科研成果等多種評價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現代農業技術專業教學計劃應緊密圍繞農業現代化的需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農業現代化進程輸送高素質的技術人才。
- 相關推薦
【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現代農業技術專業實習報告(通用5篇)02-09
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畢業實習報告(通用5篇)02-07
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總結(通用21篇)06-29
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總結(通用23篇)12-02
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總結范文(精選6篇)12-01
現代物流專業自我鑒定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