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本文雖短,但文字繁復,宜用講讀法。教學難點是分析召公諫辭和理解兩處比喻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一寫: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二、解題。
1標題中三字讀音是什么?
諫
弭
謗
2謗意義和今天有何區別?聯想比較:謗譏于市朝
古:公開指責;今:謗。
3厲,是謚號。謚號是送給死去的帝王、皇后或大臣的稱號,對其一生做總體評價。用厲表明其品性是?暴虐。帝王的謚號好聽的有哪些?文、武、景、莊、孝、穆。不好聽的呢?幽、靈、紂。將相的謚號呢?王安石叫文,歐陽修叫文忠,范仲淹文正,岳飛武穆。
三、教師范讀。
學生誦讀兩遍。看注釋讀一遍,不看注釋讀一遍。遇生字寫下來,同時看看它的意義。
四、讀議文章。重點是第二段。
(一)略讀第1段。省略句:使監謗者
道路以目(示意)
(二)討論第2段:先分后總。
1弭謗有什么壞處?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堵塞。川,河流。狀后句。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壅,阻塞。
2對百姓議論正確做法是什么?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宣之使言。兩個為何義?治理。
3怎么導?通過什么途徑來導?通過什么導?
有書面的,有口頭的。了解民情民意。
注意古今異義詞:
至于
親戚
耆艾
斟酌
4百姓的口對國家有什么意義?理解比喻。
教師點評:口可生才用、衣食。百姓口里有江山社稷。
注意古今異義詞:宣言
所以
財用
于是
幾何
用,資財。所以,用來······的辦法。宣言,發表言論。
注意特殊句式:慮之于心
宣之于口(介賓短語后置句)
5總結分析:此節話有三層意思
反面:堵言論則國家危險。
疏導言論的辦法:可書面可口頭,使民情上達。
正面:不堵則國家富強。
6分析寫作技巧:
此段話中,兩處運用比喻,請同學們分析這兩段比喻的本體、喻體各是什么?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第一處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將泛濫成災,比喻防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以川喻民之口。第二處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產出人民賴以生存的財用衣食,可見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為好的,防范人民認為壞的,才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前一比喻從消極方面打比方,后一比喻是從積極方面進行比喻,后一喻是前一喻的深入。
五、訓練發散思維。聯系生活擴展。
生活中哪些與本文的道理相似?
1歷史:百姓怨言大了,就會自殺,起義,造反。
2生活:吃飯上火,怎么辦?瀉火。退退燒。
3政治:政府有信訪辦,了解民情。
4傳說:治河用導的辦法,最早有誰?大禹治水。
5經商:商店以聾子為顧客宣的對象。
六、識記文學常識:(參考課后短文)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采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祥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課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范文】相關文章:
召公諫厲王弭謗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文言文《召公諫厲王弭謗》鑒賞11-21
課文滕王閣序教案02-21
小學語文課文《少年王勃》教案12-06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2-15
課文《將進酒》教案范文11-28
課文《木蘭詩》教案范文11-18
《滕王閣序》課文原文04-30
《少年王勃》課文分析12-05
課文《游子吟》教案范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