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評課稿1
新學期第一次聽王老師的課,受益非淺,感受頗多。
一、我驚訝于學生的課堂常規。據了解,六三班還是有好幾個調皮搗蛋、無心向學的孩子,但是,在課堂中,我認不出來他們。因為,整節課,學生都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的。作為新教師,課堂常規是我最頭痛的。如何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去,這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二、王老師在巡堂和課堂講解中,很注意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掌握閱讀、寫作的一些方法。實施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小組交流時,每一個小組都有序地進行討論、交流,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這一點很值得我學習。我的課堂中,也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小組交流,但往往達不到效果,學生一討論,教室就像鬧市一樣亂哄哄的,并且沒有價值高的答案出來。
三、朗讀方面。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朱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地更換形式讓學生朗讀,富有層次感,并且及時地學生進行評價和表揚,學生的熱情很高。
四、知識遷移方面。教學讓我們既要教學、研讀文本,但又還要切實生活實際,讓學生學到更多書本外的知識。所謂,“得法與課內,得益于課外,”就是這個道理!王老師在這節課的最后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在積累名言的同時,加深了對“奇葩”的理解。
縱觀王老師整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效,深鉆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形式的研究上。
《各具特色的民居》評課稿2
《各具特色的民居》雖然是一篇說明文,但聽了卜老師的課后,不僅沒有一絲乏味,反而覺得特別有趣。再看學生的表現,相信他們也與我有同感。
1、我們知道師生關系對課堂的順利進行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略讀課文,并且是一篇說明文,相對于記敘文來說,比較枯燥無味,楊老師憑借著對教學的熱情,聲情并貌的講解,積極調動課堂氣氛。卜老師以她獨特的親和力與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整堂課下來不論是學生還是聽課者都感到很輕松,很愜意。
2、導入部分以各地民居圖片的內容為切入點,進而引出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流暢自然,給學生視覺上的享受,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3、從教學過程來看,卜老師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用四字詞語概括兩個民居各自的特點,這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學生概括的詞語雖各不相同,但在無形中逐步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4、課堂上,卜老師放手讓孩子們圍繞“世界奇葩”和“綠色之家”去研讀課文,以填表的形式匯報各小組的學習收獲,并適時點撥,能較好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匯報表現,有意識的強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
5、略讀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卜老師首先讓學生自由讀、用喜歡的方式讀再小組合作學習,并且出示了自學提示和方法,設計了探究的問題,以表格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完成,通過研讀,孩子們了解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建筑起因、材料、形狀結構及文化內涵,逐步落實了學生的自讀自悟,較好的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理念。
6、總的來說,教師思路清晰,課堂教學結構嚴謹,循序漸進。先掃除字詞障礙,再整體把握,然后精讀品味,最后學以致用,拓展練習。整個過程特別清晰,而且過渡自然,環環相扣。對于說明方法的教學,吳老師更是發揮了她風趣、幽默的優點,結合生活實際舉例子,大大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
在本節課里,有兩個問題值得大家探討:
1、對于文章的表達方法,楊老師在課文中也做了強調,但是導讀提示上已經對文章的表達方法作了詳細的要求,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再去細細品讀句子,再次走進文本,真正體會運用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學生又一次通過學習,加深了對不同民居的不同特色的認識。
2、卜老師在文章的開頭出示了四川羌寨民居、江南水鄉民居等各有特色的民居,學生只看到了美麗的圖片,但對其特色完全不了解。品德與社會上有關民風民俗的知識也有,應拓展課程資源,加強課程整合,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渠道搜集有關民風民俗的材料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定會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