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優秀的評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 1
又一次走進數學課堂,聆聽了本校劉老師執教的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課時的學習。為本節課劉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終因突然停電而使所有的課件準備都成擺設與徒勞。記得五年前有一次參加鎮小的一次大規模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活動,興沖沖走進一個當時比較出挑的名優女教師的課堂,觀摩她的二年級數學課。大概開始了十來分鐘,她在使用課件的時候突然電腦出了故障,于是她就停了下來,請來了學校管電教的,管教學的副校長琢磨了好一陣子,最后連校長也親自趕來救援。花了近二十來分鐘,終于又可以繼續了。這半節課時間里,她就把數學課改成了學生的即興才藝表演,幸虧她所帶的那個班級是學校唯一的實驗班,學生唱歌什么的都還拿得出手。然后接下去的課是可想而知,當然最終也沒進行評課,不過我想擠擠挨挨聽課的老師心里頭都有嘀咕。當聽完課,我實在感受不到這一課件對本內容的學習能起多大的效果。頂多只是花了心血準備最終沒用上是個遺憾罷了。
劉老師也是位年輕的'老師,此意外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課堂,課依然那么流暢。他利用學生手頭的小學具,依然讓學生學得那么投入而有興致。只是我們聽課老師看不到他的課件里還藏著什么覺得遺憾罷了。
縱觀整堂課,劉老師不停地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發現問題,并從中形成概念。第一環節通過摸與看,懂得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然后通過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讓學生自己得出什么叫面積,板書整理出定義。第二環節仍然小組合作,想辦法比較三張彩紙的面積大小。在第一次交流后引導學生第二次借助學具來進一步比較大小,并對方法有取有舍,怎樣比較才是最確切的。第三環節認識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些面積單位時,有扶到放,不僅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具體的大概大小,還能正確定義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平方米。最后及時回顧與小結。
生動地設計總能吸引學生來興趣昂然地投入學習探究,不用擔心學生無事可做,不用擔心學生利用探究時間講空話聊天。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是知識的主人,講數學聯系生活,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有形的東西。這都是教師理念的與時俱進帶來的課堂氛圍的良好轉變,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以一個數學門外漢的角度看這堂課,亦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的遷移,減少舊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容易把面積與周長相混淆,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相混淆。而且從課堂上已經不難發現,學生認為周長與面積存在一定的關系,周長長的面積就大。在交流時,也有學生老把面積說成周長。所以,我覺得在認識面積后再讓學生摸一摸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加以區分概念。
2.面積單位是個新概念,建立時是否可更深刻些?作業時,學生把單位都填寫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只要當時教師在板書后再把面積單位強調一下,就不會出現這錯誤。另外找1平方厘米的物體時,只能說是“約1平方厘米”,畢竟都不是標準的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由線條的認識到平面的認識,在成人眼里看似簡單,但對于學生而已可以說是質的跨越。要讓每位孩子都有清楚的認識,是否還有更多值得推敲的成分。
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 2
有效評價是建立在執教者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對教學活動的合理的、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設計上,也就是當我們的教學目標把握準確到位時,我們的教學評價就會發揮出它巨大的作用,這時有效的教學評價就會促進教學目標在數學課堂上完美達成,當我們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順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時,我們的有效教學評價就會促進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想、實踐、交流、推理、驗證、抽象、概括等過程,學生在老師為他們提供的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各種能力。
下面我就梁老師早上執教的《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與大家作簡單的交流:
一、準確的評價促進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1.知識性目標: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理解面積的含義有兩個知識點,一是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這個物體的面積,二是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這個圖形的面積。
2.過程性目標: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化,豐富自己的經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課堂中有這樣幾個片段:
兩張紙誰大?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較,梁老師說:“你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比較圖形大小的方法”
擺圖形時,展示匯報中梁老師問:“為什么沒有選三角形擺?”學生說:“有空隙”。梁老師說:“說的多好呀!”使學生感受到選的圖形在擺的過程中密鋪。
教學面積單位的規定學生回答以后,老師說:“說的真棒,語言規范。”
課堂小結時,梁老師說:“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
梁老師用準確的評價使的這些目標都得到有效落實。
二、 厘清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活動。
這節課各個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
理解面積的含義,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當一眼能看出大小時,直接比較,當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時,需要重疊的方法比較,當重疊的方法也無法確定誰大時,需要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然后學生經歷用不同的形狀做單位的測量活動,知道正方形做統一面積單位的科學性,空間觀念的培養除了在以上每個知識中進行之外,還有專門的習題進行培養。
梁老師對本節課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設計出了順暢的、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活動。
三、 評價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加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師在課中就很好的落實了這一目標。比如:
課前交流時,師:你們對老師有什么了解嗎?生:你姓梁。師:你真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師:涵涵、彬彬,你們想得到它們嗎?學生用好奇而熱切的目光望著老師手中的吉祥物,異口同聲:想要。師:這可不能輕易給你們,如果你們課堂上勤學、善思、好學、會問,就會得到老師的獎品。
全課小節時,師:你覺得哪位同學表現的好?(學生思考片刻,推薦了一名他認為表現好的同學)師:為什么?他在哪個方面表現的好?學生回答后,老師接著說:我也覺得這個同學表現的好。不僅表揚了表現好的同學,還表揚了發言的同學。
總之,梁老師在本節課中,用有效的教學評價,促進了教學目標的落實,促進了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為學生未來工作、生活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 3
聽了三位名師的3節課,又聽了三位名師指導的3節課,受益匪淺。現在就馬老師的《面積和面積單位》談談自己的看法。馬老師在課堂上做到了“三活”,“學生活中的”、“在活動中學”、“靈活地學”。雖然整堂課的概念比較多,比較散,馬老師能抓住教材的邏輯關系,理順了教學內容間的關系,從大處上做文章,在小處中潤色。
一、教學環節層次分明,條理性強。
從理解“面積”概念,到用不同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單位”要統一,到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環環緊扣。尤其在理解“面積概念”時,從初步感知——引出面積概念——再次認知,進一步鞏固面積概念。
二、回歸生活的數學讓學生學得更有“味”了。
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讓學生找找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的,學生的反饋熱情高漲。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第一節課,馬老師忽視了書本的作用,本節課加入了自學的環節。“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都是通過自學,自己找答案。培養了學生從書本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教會學生學習。
但馬老師在課中某些環節的處理上有待于商榷。
1、“面積概念”不是很完整,應該指出“電視屏幕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2、雖然找了身邊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體,但是人體中的部位,如手指甲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手掌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應讓學生掌握。
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 4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學生在掌握了平面圖形的特征和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的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又是進一步學習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立體圖形的表面積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在幾何與圖形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他們的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他們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對于這種抽象的面積知識接受起來相對困難。然而,他們又對“有用”的數學開始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要注重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
下面我就王老師這一課,談談自己聽后的體會: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只有當數學問題和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具體的、生動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和創新的源泉。上課伊始,王老師創設了這樣的教學環節:黑板和國旗都有面,如果讓你們比賽擦它們的整個面,你會選擇哪個?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從內容上看,本節課的概念比較多,教師不是生搬硬套的交給學生什么是面積,什么是面積單位。而是在充分操作、合作交流中建立和理解面積和面積的。通過讓學生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引出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先讓學生來觀察黑板和電視機的屏幕,那個大。學生一眼就能看出。接著讓學生摸一摸數學和練習本的封面,有什么感覺?再比一比他們的大小。并說一說你是怎么比的。根據學生的經驗,一般都能用重疊法來比較大小。這樣,面積概念的形成是層層深入的,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立面積的'概念,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這一環節,老師出示剛才學生猜測的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怎樣比較這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沖突。接著提供學具(小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學生操作并匯報: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通過多次感知和矛盾的沖突,讓學生意識到比較兩個物體面積的大小,必須要有統一的標準且也只有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
面積單位是個新概念,建立時是否可更深刻些?鞏固練習時,有些學生把單位填寫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只要當時教師在板書后再把面積單位強調一下,就不會出現這錯誤。另外找1平方厘米的物體時,只能說是“約1平方厘米”,畢竟都不是標準的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 相關推薦
【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相關文章: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評課稿(精選10篇)04-09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10-31
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05-30
《圓的面積》評課稿10-26
《面積計算》評課稿05-12
圓的面積評課稿05-14
面積的認識的評課稿06-29
梯形的面積評課稿07-13
圓環的面積評課稿08-28
圓的面積評課稿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