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塊清晰,突出訓練
第一組詞語體現作者的心情變化“失望、遺憾、驚奇、心頭怦然一震”,通過口頭填空練習“作者在四月的維也納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當他快要離開維也納時,因為 而感到遺憾;看見時,感到驚奇;體會到時,心頭怦然一震。”既梳理了文路,又讓學生明白了:抓住作者的心情變化這條線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 語言簡潔,注重細節
陳老師整堂課顯得從容淡定,課堂很大氣:沒有繁瑣的分析,沒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學思路,明快的教學環節,簡潔的教學語言。這與她在細節上的處理是分不開的。陳老師精煉的評價語同時又是恰當的過渡語。學生在朗讀“我用手撥開才一看,原來青草下邊藏著滿滿一層小花,白的、黃的、紫的;純潔、嬌小、鮮亮;這么多、這么密、這么遼闊!”一句時,好幾個學生讀得不太好,一名學生讀得一字一頓的,顯然是不符合老師的要求的,可陳老師沒有打擊這位學生的自信心,而是以一句“你讀得很有節奏感,老師來讀一讀,你來找一找讀書的秘訣。”既指出了學生的不足之處,又引入下一環節朗讀技巧的教學。這在語言上又給了學生很好的'示范。
在幾次試教中,出現了預料到的、沒預料到的一些問題,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和建議中,陳老師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不斷地調整改進,在片教研活動時的教案跟第一次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這次放棄了原來的抓作者心情變化這一條情感線,主要抓住花的變化過程——從美到更美展開教學,通過對含義深刻的詞句的讀悟,使學生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并在說話、寫話中升華學生對生命的感悟。整堂課采用線性設計,層層鋪墊下來,導入、過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讀悟結合、學習資源的開發等方面有自己的思想與相應的策略。
也想以審視的眼光再來談談對這堂教研課的看法。課上下來,覺得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體驗離預設的目標還是有那么一點距離,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學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級學生可能不適應新教材的課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能把握好機會及時地進行引領也是一個原因。例如,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教師只能簡單地重復學生的回答或不應對,缺少評價和適度的指引,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開移”而缺少“縱深開掘”。在研讀重點句段時,能注重讀悟結合起來,但怎樣引導學生以讀促悟,領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個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問題。另外,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能否投入自身的情感,語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能影響到學生是否能入情入境,這堂課教師在這方面可能也有所欠缺。
說說容易做做難,其實自己對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既充分放手又不忘引領,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對話,當學生引而不發的時候,又該從何入手這些問題也是缺少經驗的。借“點撥”而“跳出”文本。這樣一來,教學也就有了層次、有了重點,課堂也就會顯得“主線簡明、細節飽滿”,而學生的感悟就更加立體、多元和廣角。要真正打造出詩情畫意的魔力對話,教師就要敢于將學生推向“前臺”去作足夠時間的“自由舞蹈”。當然從本質上講,對話教學的成功,其實更仰仗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先期”對話,因為“教材透”方能“教法秀”,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領學生一起詩意地徜徉、詩意地成長!
【花的勇氣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花的勇氣評課稿01-17
花的勇氣評課稿3篇01-17
《小鹿的玫瑰花》評課稿(3篇)01-11
《小鹿的玫瑰花》評課稿3篇01-11
排球課評課稿01-02
0的認識評課稿01-18
云雀的心愿評課稿01-17
特殊的葬禮評課稿01-17
搭配的規律評課稿01-17
父親的菜園評課稿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