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就算追也追不到,回顧這段時間以來的工作,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述職報告了。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述職報告怎么寫嗎?以下是
根據xx鎮
一、基本情況
后壩村地處息烽縣城南面,距縣城6公里,總面積約4.9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現有耕地面積751.9畝,其中:田7xx畝,土1532.9畝,有林地1200畝,荒山草地xxxx畝,主要經濟作物小麥、油菜、蔬菜等。全村共有5個村民組,326戶、1269人,xxxx年農業人均純收入9100元。村
二、工作開展情況
1、當好政策宣傳員。駐村后為了了解村情民意,走村串戶,向老
宣傳的內容有: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三良”工程補助實施
2、當好致富信息員。駐村后我和村支兩委經常思考村的經濟發展問題,分析貧窮的原因:
一是基層組織建設有待加強。村支兩委工作溝通不夠,導致存在誤會,
二是交通不便,只有一條不足4米寬的公路進村。
三是群眾文化素質低,絕大多數群眾缺乏發展經濟的必要知識和技術;四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為嚴重;五是群眾缺少發展生產的資金,無法改變貧窮的局面;六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全村以糧食生產為主,沒有適量的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果,養殖業發展也十分落后;七是受傳統習慣的影響較深,部分群眾安于現狀,沒有發展經濟的
一是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產業及藥材種植經濟。今年在丫米寨和朝房組種植櫻桃300畝,該項已發放櫻桃畝13000多株;加強1200畝艷紅桃基地的農戶的技術培訓,現已培訓人員160人次;強化對果樹的枝桿整形及花期授粉等技術管理,利用退耕還林地,擴大艷紅桃種植基地建設,重點對500畝桃樹示范點加強技術管理,確保到期開花結果;使經濟林果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二是抓好后壩村450畝蔬菜基地建設和肉雞養殖。以此為依托,發展以種、養殖為一體的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并不斷擴大無公害蔬菜種植種植規模,解決全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渠道,努力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帶動全村農戶共同致富。
三是爭取項目在團圓山一代發展中藥材種植。四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3、當好和諧調解員。積極做好基層矛盾糾紛的排查和化解、農村社會穩定工作。
一是經常深入各組走訪排查,全面了解掌握影響后壩村社會穩定的各種隱患和苗頭,發現一起就及時處理一起,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則讓涉事群眾滿意。自駐村開展工作以來,已成功調解矛盾糾紛20余件,有力促進了后壩村的社會和諧穩定。
二是走訪2名老上訪戶和12名“兩參”人員,深入對象家慰問、交心、談心、做
4、當好
一是指導和幫助村支部建立和健全落實“三會一課”、
二是組織
三是為
5、當好民生服務員。
一是圍繞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深入調查摸底掌握村民的所需、所盼,幫助解決問題。根據在走訪中
二是盡力幫助群眾辦好事實事。主要有:組織
三是抓住劉玉海副市長聯系后壩村之機遇,積極參與縣農業局對接,即將啟動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項目,目前這些事務正在辦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強村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消除發展瓶頸制約。一是積極申報項目和“一事一議”財政補貼資金投入,不斷對進村通組公路拓寬、硬化和維護。二是爭取扶貧開發資金對朝房組和丫米寨組污水排放的處理,改變臟亂差現象現象,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三是積極申報后壩村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壩村的農田水利設施落后,農業灌溉設施弱,缺少農田排洪溝,旱澇嚴重,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計劃在后壩組修建20xx米的機耕道,修建灌溉用水池2口共計300立方米,力爭修建排洪溝渠1200米及生產便道2xxx米和蔬菜基地的噴灌設施,確保蔬菜基地順利建成;修建后壩竹林腳到臺子上農田灌溝渠2900米和大田坎到邱家灣農灌溝渠修建1500米。
3、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利用劉玉海副市長聯系的大好機遇,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規劃。一是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產業經濟。并利用艷紅桃基地獨特優勢及美麗鄉村創建“四在農家”,大力打造集“吃住、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家山莊,壯大村級財源,增加群眾的就業收入,加快后壩村經濟的發展;二是抓好后壩村450畝蔬菜基地建設和肉雞養殖。發展以種、養殖為一體的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并不斷擴大無公害蔬菜種植種植規模,帶動周邊的農戶,解決全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渠道,努力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帶動全村農戶共同致富。
4、多方籌措資金,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多渠道發展集體經濟。在發展集體經濟中,不能照搬別人的發展模式,要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一、二、三產業合理布局,為集體經濟發展注人新的活力。搞農產品深加工,開發優質高效農業,辦廠興企業,離開錢只是空話,要采取個人集資、銀行貸款、吸引外資等形式多方籌措資金,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總之,駐村以來,我力所能及的為村里面做一些事,但離組織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也還有一定差距,在下步的駐村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在縣委、縣政府和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