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心雕龍·樂府》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樂府》篇在《文心雕龍》中序列第七,屬于文體論。全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樂府的含義、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講樂府的產生及從漢到晉樂府詩的發展歷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闡述音樂和詩歌的關系,最后還說明詩人在《明詩》外另寫《樂府》的原因。
我讀《樂府》篇最大的收獲便是知道樂府的定義。因為在此之前,對于樂府的定義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樂府既可以指漢魏六朝的宮廷音樂機關,又可以指稱通過樂府歌唱而形成的詩體,還包括歷代文人對這種詩體的擬作等。讀完劉勰的《樂府》篇對于這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關于樂府是什么,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說的很詳細,從作品本身的角度來說,劉勰在文章開頭就指出:“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意為樂府包含了吟詠、歌唱、演奏等方面,是音樂和文學的結合。從《樂府》所在《文心雕龍》的篇次來看,它是屬于文體論部分,且在《明詩》與《詮賦》之間,很顯然劉勰認為樂府是介于詩、賦之間的很重要的文體。在論述樂府的起源之時,一方面他指出樂府來源于“鈞天九奏”、“葛天八闋”等三代之樂,以及涂山歌于“候人”、有娀謠乎“飛燕”,來自于等方之音,同時他還說“謳吟土風,詩官采言”,可見樂府的.來源不僅是禮樂,還有樂官從民間采集而來。他還提出“樂本心術,故響浹肌髓”即音樂本來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靈深處。在第三部分他論述了音樂和詩歌的關系認為“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只有“詩聲供雅”才能符合禮制的需要。所以通過劉勰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文心雕龍》中提及的樂府是個圍繞宮廷祭祀禮儀而建立起來的關于音樂與文學的概念,所以劉勰關于樂府的定義是多角度的,既有本質的論述,也有政教作用的看法。
【《文心雕龍·樂府》讀后感】相關文章:
4.文心雕龍讀后感
7.文心雕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