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兔兒爺與中秋節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是一個生長在南方的孩子,每年中秋節,一家人團坐桌邊,掛燈籠、吃月餅、賞明月,很是溫馨和諧。卻殊不知,在遙遠的北方,中秋節除了吃喝玩耍外,還有賣“兔兒爺”的。這就是我讀了《兔兒爺》后的收獲。
文中說:這“兔兒爺”是一種用來祭月用的泥塑玩偶,兔子臉,人身,有各種各樣的服飾、坐騎,很神氣。不同的“兔兒爺”大小、身高也不同。“兔兒爺”的起源大約是在明朝末期,到了清朝,功能便從祭月轉變成了兒童的.玩具,隨之有了更多的種類、形態。“兔兒爺”大的有將近一米,小的有一二寸,捧著沉甸甸的。“兔兒爺”一般都是粉白面孔,抹上一層淡淡的胭脂,讓人感到滑稽可笑,而又親切。
  從《兔兒爺》這
  在
兔兒爺拍心口——沒心沒肺
兔兒爺折跟頭——窩了犄角
兔兒爺掏耳朵——崴泥
兔兒爺滿山跑——還是歸老窩
兔兒爺洗澡——一攤泥
兔兒爺打架——散攤子
兔兒爺帶胡子——假充老人兒
不覺中,兔兒爺在我心中已經變得親切可愛起來,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還可以發現更多象兔兒爺一樣的民間藝術,生活和學習就是在這樣不斷的發現中越來越快樂,越來越美!
【兔兒爺與中秋節讀后感】相關文章:
1.《兔兒爺》讀后感
6.中秋節燈謎與答案
7.古詩與中秋節有關
8.我與中秋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