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象棋的故事》讀后感:文明的酷刑,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發表的最后一篇小說。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是一名四處漂泊的和平主義者。茨威格本性樂觀,卻于二戰中的一九四二年自殺身亡。
這篇小說是一部反法西斯作品,講述了一個“象棋中毒”的人的故事。我們稱他為“B博士。”他原本在奧地利管理著一個律師事務所,還處理一些皇室的財產問題。后來,B博士被納粹抓走,關進了一個大旅館中,有自己的房間。條件看似不錯,但這卻是納粹的心理酷刑。B博士被關了一年多,在這段時間里,他一直獨處一室,與外界沒有絲毫的交流。偶然的一個機會,使他得以研究象棋,由于平常時間的無事可做,使他棋藝精進。但當他背熟了一本書中的全部棋局后,寂寞與空虛又向他襲來,最終導致了他的一次神經錯亂,并就此留下了心理陰影,即使他后來被釋放了。
故事圍繞著“象棋”展開,從“我”與B博士的相遇,引起了一段倒述。文章的情節并不復雜,只是在一艘輪船上的幾局象棋博弈。而作者大部分的筆墨,實際上都在描寫B博士的'經歷,講述了他由一個正常人變為偏執狂患者的經歷。
這可憐人身上的一切不幸和扭曲,都應“歸功”于納粹。剛被抓走的時候,B博士以為自己要被關入集中營,可誰知對方把他送入了一家大旅館,讓他免費擁有一個單間住著,一切看似人道,卻是比進集中營還要難熬的陰險的酷刑,這是一種心靈上的折磨——每個房間都與外界嚴密隔絕,桌上不得有書報、鉛筆、紙張,手表、香煙甚至小刀都被沒收,窗外是隔火的墻。總之,一切的環境都令你壓抑、空虛,正如文中所說:“不是通過鞭笞和嚴寒從外部對我們施加壓力,而是從內部產生壓力,最后迫使我們開口。”人類是群居動物,總是害怕孤單時的孤獨。納粹就是要利用這個手段擊垮被關押者的內心,讓他們說出一切對他們自己來說很有價值的機密。
就在B博士面臨崩潰的邊緣時,由于一次審訊的機會使他“偷”到了一本象棋棋譜,這給了他心靈上的慰藉,這本棋譜使他每天不在寂寞。他潛心研究象棋,甚至將整本書都背得滾瓜爛熟。沒有旗子,他就在自己的腦海中模擬著怎么下棋。有一段時間,他的腦子非常靈活,精神狀態也很好,對棋藝的研究也大有長進。不過,當他將整本書爛熟于心時,空虛與不安又再度涌來。他開始嘗試自己與自己下棋,在自己的腦中,可這卻令他精神輕微的分裂,出現了危機。終于,在他的自相矛盾中崩潰。慶幸的是,他后來又恢復了神智,而且因這件事被釋放。納粹警告他:不許回國。他只好離開,然而,在輪船上同世界象棋冠軍的博弈,又令他差點舊病復發,從此他不再碰棋。
這個B博士的不幸,是特殊的,又是典型的,在納粹的精神暴力之下,有多少人精神崩潰,多少英才就此隕落,甚至有多少人自殺來解脫一切?這是一篇反法西斯題材的小說,它控訴著戰爭,它渴望和平。
從某方面看,這篇小說也有遺囑的意味,對于作者本人茨威格。茨威格死于自殺,而且他也是奧地利人,同樣的境遇被納粹驅逐。小說中B博士的的苦悶仿佛就是作者他本人的苦悶,他們一樣空虛、敏感,遭受精神壓迫。茨威格常年漂泊在外,遠離故土,置身陌生的人群中,陌生的環境里,感受著故園乃至世界的戰亂與不安。因此,他漸漸難以忍受,而《象棋的故事》也成了一部絕唱。即使,茨威格堅信和平遲早都會來到。
【《象棋的故事》讀后感:文明的酷刑】相關文章:
三國時代最奇特的酷刑|名人故事08-11
中國象棋起源的故事05-23
象棋的教學課件06-25
象棋的教學課件04-13
關于象棋的謎語介紹05-08
文明美德伴我成長的讀后感04-14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08-23
《范仲淹的故事》讀后感10-17
范仲淹的故事讀后感10-17
《范仲淹的故事》讀后感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