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家都知道清明節就是祭祀祖宗的日子,卻不知道寒食節也就是禁火掃墓的日子。那么寒食節的來歷就是怎樣的?大家也就為所未聞了,下面就為您詳細介紹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就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寒食節就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因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故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不過,在山西大部分地區就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就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就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于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國過去的春祭都在寒食節。
寒食節吃冷食
青團: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就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就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潤餅菜:又稱潤餅、嫩餅菜,就是春卷的一種,發源于泉州,而后流行于臺灣、福建地區。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就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寒食粥: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借此紀念,這寒食粥便就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餳:即現代飴糖,就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馓子:一種油炸面食,古稱“寒具”,就是寒食節食品。馓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馓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致。
【寒食節的來歷讀后感】相關文章:
寒食節的詩句01-10
寒食節的詩句11篇08-02
寒食節的詩句(11篇)08-02
寒食節的詩句精選11篇08-02
與寒食節有關的詩句(精選135句)10-26
名的來歷作文09-09
《年來歷》說課稿06-21
元旦_元旦來歷作文03-04
名字的來歷小學作文09-26
“東坡路”的來歷作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