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和《金黃的稻束》教案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本課兩首詩歌,了解穆旦、鄭敏兩位詩人,以及 “九葉詩派”在中國新詩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學習欣賞新詩的幾 方法。
3. 把握意象,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含蓄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結合時代背景,把握詩人穆旦運用的意象,體會詩人面對民族危亡的苦痛,以及對祖國未來充滿希望的情懷。
2. 體會詩人鄭敏如何運用聯(lián)想,由眼前豐收的稻束,想到人類的一個思想”,表達對生命的感慨,并嘗試在作文中運用
聯(lián)想構思。
教學難點
1. 理解穆旦詩歌中的思考,體會詩人痛苦中隱含希望的愛
國之情。
2. 理解“稻束”這一意象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ā对诤涞呐D月的夜里》)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個名字——查良鏞。他是誰?
喜歡武俠小說的人應該知道,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再
看——查良錚,有誰知道?
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新詩第一人的穆旦。二人皆為清代詩人
査慎行的后人。而海寧査家歷史極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
代書香,明清以來是 “文宦之家”,文人學者輩出,“一門七進
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shù)
人家”。
“查氏兄弟”雖然從未謀面,但有意思的是,他倆不約而同
都選擇拆字法為自己取筆名,不同的是,金庸將名字 “鏞”拆
開,而查良錚將姓拆開,這就是——穆旦。
今天我們借這首《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走近穆旦。
二、鑒賞詩歌。
1. 解 。
從 目中,你讀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引導學生體會寒冷、寂寥的背景。)
年僅23 歲的詩人穆旦,風華正茂,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個寒冷、壓抑、死寂的背景?他要表達什么?讓我們到詩中去尋找答案。
2. 學生自由朗讀,感悟詩歌。
3. 學生自由談自己的理解(穆旦的詩不好理解,要引導學
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4. 方法指導。
同學們都知道,詩歌往往借意象表達情感與思想,無論是古詩還是現(xiàn)代詩歌。李白的床頭明月抒寫著思鄉(xiāng)之情;杜甫的花濺淚、鳥驚心傳達著憂國之痛;徐志摩將懷念之情寄托在康河的柔波里;葉賽寧把自己的同情寄予在剛做媽媽就忍受骨肉分離之痛的狗媽媽身上……這就是詩歌的特點,用意象構織意境,用意境傳達思想感情,具有朦朧的美。
5. 教師朗讀。
要求學生在傾聽時找出詩人筆下的意象,還要注意修飾這
些意象的詞語。
6. 學生說出詩歌中的意象及修飾詞。(大屏幕)
。ê涞呐D月的)夜里 (北方的、枯干的)田野
。▋鼋Y的)小河 (古老的)路
(堆著沙土的)窗 (低矮的)小街
。嗖莸模┪蓓 (舊了的)鐮刀、鋤頭……
(飄落的)雪花
這些意象使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
7. 結合背景,深刻感悟。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于1941 年,此時
的中國正是災難最深重的年代。
教師總結:這些意象構成中國北方農村的景象,意境卻是荒蕪、冷寂、壓抑、古老、固化……作者正是“借一景喻民族”, 這北方的農村不正是我們飽經滄桑的苦難民族,不正是古老而災難深重的中國嗎?
8. 引入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深入理解詩歌。(大屏幕)
但是穆旦不是悲觀主義者,穆旦,一個早慧而且早熟的詩人,在20 世紀40 年代以二十多歲的青春年華抒寫了深沉雄渾的生命之歌。他的詩歌,透露了敏感而具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苦難歲月里豐富復雜的精神境遇,呈現(xiàn)出詩人對人類生存狀況、民族前途命運思考的痛苦。生的希望與絕望,愛的欣喜與悵惘,民族的期 與災難等在他的詩中交織、扭結、矛盾和沖突。透過其詩,可以感受到詩人躁動、苦悶、壓抑和焦灼的痛苦靈魂。
他的詩,“給人一 難得的豐富和豐富到痛苦的印象,甚至還有一些掙扎的痛苦印記,他有一份不平衡的心,一份思想者的堅韌的風格,在別人懦弱得不敢正視的地方,他卻有足夠的勇敢去突破”。
詩人除了富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那份堅韌,“在別人懦弱得不敢正視的地方,他卻有足夠的勇敢去突破”,你能從這首詩中讀出來嗎?
。▽W生默讀,圈點閱讀。)
主要抓。骸皟豪傻目蘼暋薄凹t的炭火”“祖先”“風”等意
象,尤其是兩個 “一樣”。(具體賞析見教師教學用書。)
9.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三、課堂小結。
如果一本穆旦的詩集和一本金庸的武俠小說擺在你的面前,
也許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金庸。你也許不會因為今天的一節(jié)課、
一首詩而喜歡穆旦,喜歡穆旦的詩。但至少你要記住這個名字。
在你成長的路上,也許有一天你會讓詩歌去豐富你的世界,提
升你的精神,那時別忘了讀一讀穆旦。
(《金黃的稻束》)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在寒冷的臘月結識了有一腔愛國情懷的穆旦,在
同時代與穆旦、杜運燮稱為和諧的“三重奏”的,是一位女詩
人——鄭敏,而她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金黃的稻束》。在中國現(xiàn)
代新詩史上,《金黃的稻束》的出現(xiàn)帶來了一 語言的突破,一
雕塑的質感,一種將“思”與“詩”融為一體的可喜的努力,
今天我們學習《金黃的稻束》,了解詩人鄭敏是怎樣將“詩”(詩
的意象和語言的美)與“思”(對人類存在的思索)完美地融為
一體的。
二、朗誦課文。
1. 教師范讀。
新詩的斷句很有特點,引導學生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
2. 學生自由朗讀。
注意詩人選擇的意象。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
讀詩歌。
三、捕捉意象,整體感知。
1. 詩人筆下的金黃的稻束是怎樣的形象?從哪些關鍵性的
詩句中看出來的?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總結:金黃的稻束是 親的形象,可從 “我想起無數(shù)個疲倦的 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這些詩句中看出。這里詩人借助了聯(lián)想的構思方式。請看積累部分關于 “聯(lián)想”。(學生閱讀。)
那么,為什么詩人由稻束會聯(lián)想到 親呢?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引導(從外形、內涵等角度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但不要限制學生):“有些疲倦,有些寧靜,又有些寂寞”;經歷過春天般的純潔,經歷過夏天的火熱,而后又是無數(shù)次艱難,才迎來秋天的碩果累累。在歲月中成熟,成為孕育生命的偉大力量。正是這樣的聯(lián)想才表達出對 親的贊美。
延展:我們讀過冰心的《繁星》《春水》,冰心最擅長寫愛,你覺得鄭敏所寫的 愛與冰心的一樣嗎?
。▽W生自由暢談。)
教師:前面說鄭敏詩歌的特點是——“思”與 “詩”融為
一體。所以鄭敏筆下的 親,不是簡單的充滿愛憐的呵護兒女 的 親形象。她辛勞、隱忍、寧靜、寂寞,但卻讓人感受到一
力量。鄭敏說:“‘愛’實際上是人類博愛思想之源頭,大而化之,是和平、平等、互助、扶弱濟貧、仁愛、慈愛、寬恕等等人類一切高尚理想和美德的原型與基礎!币虼,她對 愛 的理解更加廣博,更加深刻。
正是有了這種認識,詩人才會有下面的聯(lián)想——誰找到了?
2. 如何理解詩人的“人類的一個思想”?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靜默”“低首沉思”“疲倦”, 還有小河的意象。(理解分析詳見教師教學用書。)
四、自由朗讀,品味 言。
選出你最喜歡的詩句,用旁注的方式,寫一段賞析的話。
。ㄒ龑W生學會欣賞語言,從用詞、修辭手法、感情色彩等 角度皆可。)
五、拓展。
你覺得穆旦、鄭敏的詩歌,與以往所接觸的新詩相比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學生可能會覺得兩位詩人的詩讀來都有些令人費解。)
教師:最突出的就是意象的選擇,這正是 “九葉詩派”的風格。(引出關于九葉詩派的簡介。)
六、布置作業(yè)。
課下查找“九葉詩派”其他資料,讀一讀其他詩人的作品, 現(xiàn)感受九葉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
- 相關推薦
【《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和《金黃的稻束》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地球和地球儀教案設計09-17
《大洲和大洋》教案設計(通用10篇)10-22
蘋果和橘子主題活動教案設計(精選5篇)11-17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教案設計:破釜沉舟07-19
《天窗》優(yōu)秀教案設計06-08
《楊氏之子》教案設計02-11
認識南瓜教案設計02-11
白帆音樂教案設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