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學 進 度 表
周次 | 日期 | 教 材 內 容 |
1 | 2.16-2.22 | 始業教育 復習檢查 2 1、古詩詞三首 3 2、桂林山水 2 |
2 | 2.23-3.1 | 3、記金華的雙龍洞 2 4、七月的天山 1 語文園地一 4 |
3 | 3.2-3.8 | 5、中彩那天 2 6、萬年牢 1 7、尊嚴 2 (機動1) |
4 | 3.9—3.15 | 8、將心比心 1 語文園地二 4(機動1) |
5 | 3.16—3.22 | 9、自然之道 2 10、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1 11、蝙蝠和雷達 2(機動1) |
6 | 3.23—3.29 | 語文園地三 4 12、大自然的啟示 2 |
7 | 3.30—4.5 | 13、夜鶯的歌聲 2 14、小英雄雨來 2 15、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2 |
8 | 4.6—4.12 | 16、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1 語文園地四 4(機動1) |
9 | 4.13—4.19 | 17、觸摸春天 2 18、永生的眼睛 1 19、生命 生命 2(機動1) |
10 | 4.20—4.26 | 20、花的勇氣 1 語文園地五 4(機動1) |
11 | 4.27—5.3 | 21、鄉下人家 2 22、牧場之國 1 23、古詩詞三首 2(機動1) |
12 | 5.4—5.10 | 24、麥哨 1 語文園地六 4 (機動1)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2 |
13 | 5.11—5.17 | 26、全神貫注 1 27、魚游到了紙上 2 28、父親的菜園 1 |
14 | 5.18—5.24 | 語文園地七 4 29、寓言兩則 2 30、文成公主進藏 1 |
15 | 5.25—5.31 | 31、普羅米修斯 2 32、漁夫的故事 1(機動2) |
16 | 6.1—6.7 | 語文園地八 4 復習 2 |
17 | 6.8—6.14 | 復習 7 |
18 | 6.15—6.21 | 復習7 |
19 | 6.22—6.28 | 復習 |
20 | 6.29—7.4 | 復習考試 6 |
課題:1、古詩詞三首
第 1 課時(總第 1 課時)
學材分析 | 課文選編了三首古詩詞《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憶江南》。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詞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的積淀。 | ||||
學情分析 | 學生對古詩詞有了一定的積累,通過自己的誦讀,能理解詩歌的大致意思,教師可以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點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詩意。 | ||||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并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首古詩。 4、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 |||
重點難點 | 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 ||||
導學策略 | 引疑,疏導,點撥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一、激趣導入 1.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鼎盛的時期,在眾多的詩人中,有兩個最為有名,他們是誰?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布置自學。 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結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 2.檢查自學。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擴展 1.你還喜歡我們以前沒學過的李白的哪首詩?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五、布置作業 熟背《獨坐敬亭山》。 | 2.讀題、解題。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么? 按要求自讀 檢查自學。 ①指讀全詩。(正音) ②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范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交流。 把喜歡的李白的詩抄在摘抄本上。 完成作業:熟讀并背誦。 | ||||
教 學 反 思 |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 ||||
第 2 課時(總第 2 課時)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 |||
重點難點 | 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 ||||
導學策略 | 引疑,疏導,點撥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聽錄音。 二、精讀會意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 2、學生匯報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看景物,說感受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品讀詩句,理解詩意 四、作業: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 ||||
教 學 反 思 | 板書設計: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光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 ||||
教學心得體會: |
第 3 課時(總第 3 課時)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1、初步知道古詩與詞的區別。 2、理解《憶江南》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4、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 |||
重點難點 |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 ||||
導學策略 | 引疑,疏導,點撥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一、古詩導入: 二、 初步理解詞與詩的區別 2、誰能找到詩與詞的區別? 四、細讀《憶江南》理解詞意 1、《憶江南》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帶點字的意思。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五、總結升華 | 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大家欣賞。 說說古詩的特點:有五言詩、七言詩。 詩的字數很整齊。 1、自讀“預習”。讀后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讀全文,找發現 三、 自讀詞,提出疑問。 指名回答 理解:江南好 舊曾諳 紅勝火 憶江南 好:美好 舊曾:以前、過去 諳:熟悉 勝:勝過、強過 憶:想念、想起 1、讀《憶江南》(邊讀邊想江南美景的畫面) 2、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 ||||
教 學 反 思 | 板書設計: 憶江南—(詞牌名)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 ||||
教學心得體會: |
課題:2桂林山水
第 1 課時(總第 4 課時)
學材分析 | 課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 | |||
學情分析 | 對文章的詞句含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需要用針對性的圖片幫助理解。 | |||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圖文對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 ||
重點難點 |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 |||
導學策略 | 質疑問難,主動求解;圍繞課題,初悟課文,扣重難點,總結質疑;產生疑惑,解決初疑,質疑釋難,拓寬思維;引疑,疏導,點撥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一.整體感知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三、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導入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它以其高大堅固、氣魄雄偉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偉大奇跡,成為外國人到中國不能不去的旅游區。在我們祖國的南方也有一個外國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聞名的桂林。這節課我們就學習《桂林山水》。(板書課題) 2、出示彩圖,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進行范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讓學生感受。 3、圖文對照,理解課文,討論分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課文中哪些內容與課文中的插圖配合、分別介紹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點?你讀懂了什么?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紹了漓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 (3)另外幾節主要寫什么? (4)討論分段 | 觀察圖畫,說一說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歡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2(1)先整體觀察,再部分觀察。分部觀察時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結合起來進行觀察。 (2)在分別看水和山時注意它的特點,邊看邊想象,用欣賞的方法看。 (3)說說觀察內容時要說出從哪兒看出來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瓏,優美動人。漓江的水平靜、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有象山、老人山、駱駝山等,山圍繞著水,水倒映著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幾只小船青山、綠水、紅花、小舟匯成一幅錦繡山河的美景。) (4)學生試說圖意。 5、完成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朗讀課文。 |
第 2 課時(總第 5 課時)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1、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理解漓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 2、學習“總—分—總”的敘述方法,分點把特點突出來;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
重點難點 |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 ||||
導學策略 | 質疑問難,主動求解;扣重難點,總結質疑;產生疑惑,解決初疑,質疑釋難,拓寬思維;引疑,疏導,點撥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一、學習新課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說說你最喜歡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2.學習課文第一段。 (2)講解“觀賞”與“欣賞”的異同。 (3)指導朗讀,要讀出贊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語氣。 3.學習第二段 (2)朗讀第二段,了解每句話的意思。 (4)學習這個排比句的寫法。 (先寫出特點,而后通過“得”后邊的文字,把這個特點以補充說明。凡是補充說明的都用“得”字相連。注意用“的”字相連每一分句中已有逗號,因此分句之間用分號。) (5)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 (6)指導朗讀 ①“真靜啊”一句,輕輕地拉長聲音,給人以靜的感覺。 ②“真清啊”一句,讀輕聲,但比上旬的聲音稍高些,略帶驚奇之感,好像讓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綠啊”一句,聲音響亮些,飽滿些,給人以充滿生機的感覺。 (8)啟發想象漓江水“靜、清、綠”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4.學習第三段。 課文二、三段的敘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學生自學為主。 ③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桂林的山。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⑤,動手畫一畫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樣子?可自由發揮想象,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找幾名同學到黑板演示。 ⑥畫出這一段中的排比句,讀一讀。 ⑦引讀排比句 ⑧指導朗讀 (⑨啟發想象桂林山“奇”“秀”“險”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5.學習第四段 (1)剛才同學們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觀賞了桂林的山,你們對桂林的山水一定還有總的感受。現在,讓我們先看看第四段,這一段寫作者游覽后總的感受,文字雖少,內容卻很豐富,寫得很美。請大家自己閱讀欣賞、說說這一段為什么寫得好。 (三)總結擴展 1.根據板書,要求學生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是看圖學文,畫面與課文內容基本一致。寫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點,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秀麗,強烈的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貫穿全文,作者生動而細膩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3.圍繞重點學會表達。 (1)課文描寫了什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描寫桂林山水的?參照板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結尾的詩句與課文第一、二兩段的哪些句子有聯系?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4)課文為什么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 指名說最喜歡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邊讀邊思考:(1)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作者又為什么要蕩舟漓江來觀賞桂林山水? 區分“觀賞”與“欣賞”的異同。(“觀賞”中的“賞”,就是“欣賞”的意思,“觀”就是“看”的意思,我們常說“欣賞夜景”“欣賞交響樂”這說明“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聽不看”。而“觀賞”卻非看不可。) (4)試背這一段,指名背誦。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的漓江的水。輕聲讀課文: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么? (分小組討論) (3)指名讀課文,畫出排比句,讀排比句,說說漓江的特點。 學習這個排比句的寫法。 練習有感情朗讀 想象漓江水“靜、清、綠”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①假如我們蕩舟漓江,能聽到“嘩嘩”或者“叮咚”的流水聲嗎?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動嗎? ②假如我們往江底看,可以看見什么? ③抬起頭,向遠處看,漓江的水多綠啊!書上打了個什么比方?這個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自學:(1)分小組討論、自學第三段,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決以下問題。 ①輕聲自由讀課文,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詞句。 ②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與第二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2)學生自學,教師點撥,認識寫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樣聯系? ②山水交融,已經很美了,不僅如此,在這山水之間還有空中的云霧迷茫,山間的綠樹、紅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點綴,使這幅畫顯得更美了。在這美麗的景色中行船,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3)學生個別朗讀,全體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4.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國美麗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排比句及分號的用法。 (4)以一個小導游的身份,結合課文內容,指圖具體介紹桂林的山水 六、完成作業 | ||||
教 學 反 思 | 板書設計: 桂林山水 甲天下 漓江的水{靜、清、綠 | ||||
教學心得體會: |
課題:3記金華的雙龍洞
第 1 課時(總第 6 課時)
學材分析 | 這是一篇游記。作者按游覽的先后順序描寫了雙龍洞的景色。語言樸素,真實可感。 | |||
學情分析 | 通過閱讀,學生能感受雙龍洞的自然景觀的美,學習課文的游覽順序,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樸實。 | |||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學習本課生字詞,朗讀課文,。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 ||
重點難點 |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 |||
導學策略 | 自主學習 結合自畫旅游圖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一、談話引入,導入課題,板書題目。 三、檢查預習情況,指導讀準生字詞。 四、理清條理,給課文分段。
五、再讀全文,說說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游覽的路線是怎樣的? 隨機板書:金華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講讀課文一至三段。 六、學習一至三段。 隨機板書:一片明艷 4、指導感情朗讀。 有感情朗讀一至三段。 七、小結:這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覽順序,跟作者一起游覽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 齊讀題目,指導理解“記”的意思。 二、通讀課文,想想、說說課文大概寫了什么 再讀全文,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金華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邊讀邊想: 1、作者出了金華城,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讀課文說說 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給作者的感受怎樣? 3、觀看錄相,親自感受。你覺得路上的景色如何? |
第 2 課時(總第 7 課時)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 ||
重點難點 | 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 |||
導學策略 | 自主感悟 結合畫圖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了作者先寫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樣的等內容。 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領略,好嗎? 過渡:從外洞到內洞要經過一段路,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導學生理解“孔隙”) 二、教學第四段。 這孔隙有什么特點?請同學默讀第四段,邊讀邊想。 隨機板書:窄 矮 出示“眼前昏暗了......擠壓過來。”一句,自由朗讀, 讀后問:“擠壓”是什么意思?(擠過來,壓下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從這又說明了孔隙還有一個什么特點?(板書:險) 5、小結:從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點是......(指著板書理解)設計引讀: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體會孔隙的特點。(按課文寫孔隙特點的內容設計) 三、教學第五、六段。 過渡:經過孔隙就進入了內洞,內洞又有什么特點呢? 2指導理解每句話講了什么,并結合理解“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等詞,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一句,概括出內洞的特點。(板書:黑、奇、大) 5、作者游完了內洞,又排隊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關句子來說說怎樣出洞的嗎?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學習四、五、六段,跟著作者游覽了孔隙和內洞,了解了孔隙和內洞的特點,那上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 | 還記得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嗎?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點? (結合板書各自練說) 看投影,理解“孔隙” 默讀第四段,邊讀邊想。
試按這樣的條理練習背誦這一段,先自由練背,再指名試背,互相背。 1、默讀第五段,思考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講了什么? 3、觀看錄相,欣賞體內洞的很黑、很奇、很大。 4、仔細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內洞的?知道雙龍洞名的來歷 (時間允許,再自由朗讀四、五、六段,欣賞體會。) |
第 3 課時(總第 8 課時)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朗讀課文,總結全文。 | |||
重點難點 | 朗讀課文 | ||||
導學策略 | 讀中理解、深化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贊美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體現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可愛河山美麗奇特指導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三、質疑,完成課后練習,讀讀寫寫。 堂上檢查,背誦第五自然段。 四、總結全文:同學們,通過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我們欣賞了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領會到了祖國山河的可愛。課后大家要認真讀讀課文,好好欣賞欣賞。有機會,我們親自到雙龍洞去游一游。 |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說說每一段講了什么? 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再匯報討論 質疑,完成課后練習,讀讀寫寫。 背誦第五自然段。 | ||||
教 學 反 思 | 板書設計: 記金華雙龍洞
金華—羅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 ||||
教學心得體會: |
課題:4七月的天山
第 1 課時(總第 9 課時)
學材分析 | 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作者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寫出了獨具風韻的天山之夏。 | |||
學情分析 | 學生對天山充滿了神奇,但對其中的景物描寫的詞句意思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反復誦讀。 | |||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并積累。 4、感受北國天山的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 ||
重點難點 | 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 |||
導學策略 | 自學 誦讀中理解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四、引導讀通 結合看畫面,指導讀好課文各個小節,讓學生說說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同時正音、解詞、通讀句子。
你覺得 哪些語段、詞句寫的好?這段話或這一詞語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組里閱讀交流,說出感受,請同學發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請教老師。 七、激發興趣,課外延伸在學生交流后,問他們是否喜歡讀這樣的游記,并讓學生在課外自由選擇讀些這方面的書,也可以瀏覽互聯網上的資料,鼓勵學生多和老師、同學交流。 | 讀課文前面的過度語。 學生自學,帶著過度語提示問題,初讀課文,并讀準生字,找出新詞。 隨著教師指導:隨著導游線路觀看圖,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麗風光。 結合看畫面,讀好課文各個小節,說說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同時正音、解詞、通讀句子。 進行合作學習:哪些語段、詞句寫的好?這段話或這一詞語好在哪里?
八、摘抄優美詞句 有條件的設計專門的摘錄本子,指導摘錄的格式,提醒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也要進行這樣的摘錄。 |
課題:語文園地一
第 1 課時(總第 10 課時)
學材分析 | 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是贊美祖國壯麗河山,啟發學生走向大自然去領略美麗的自然風光。 | ||||
學情分析 | 先讓學生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在討論過程中培養學生與伙伴之間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討論中提出自己的建議,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見。 | ||||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能就春游活動講清楚自己的計劃,并參與商討,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參與意識。 | |||
重點難點 | 口語交際 | ||||
導學策略 | 口語交際法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一、導語 不知不覺春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學們最想去春游了,記得往年我們去了哪里?今年我們還要去,不過需要由大家來自己安排。 二、準備計劃 先讀讀課文里的這段話,想想需要考慮哪些問題,準備紙筆,稍做記錄。 分組討論 恐怕一個人拿不定主意,咱們分小組進行。看哪一組計劃的周密、妥當,咱們就聽從他們的意見,每人稍做準備,談談自己的計劃,再由小組長統一意見,推選一人作好發言,師生評議。最后,由班長綜合大家意見,制定出一個春游方案。 | 1、讀讀課文里的這段話,想想需要考慮哪些問題,準備紙筆,稍做記錄。 2、小組合作討論
4、制定好春游方案 | ||||
教 學 反 思 | |||||
教學心得體會: |
第 2、3 課時(總第 12 課時)
學材分析 | 本次習作的要求是觀察一處景物再把觀察到的景物寫下來。要按一定順序,內容具體,語句通順。 | ||||
學情分析 | 在上學期的作文訓練中,曾安排過寫一處景物的內容,這次應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一步,特別是要求按一定順序把景物寫具體。 | ||||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能具體明白的描寫生活中觀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發的聯想。 | |||
重點難點 | 能具體明白的描寫生活中觀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發的聯想。 | ||||
導學策略 | 自主學習,創設情境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
一、啟發談話 我們在校園里生活了三年,對環境應該很熟悉了,你能說說嗎?你最喜歡哪個地方,比如校園的花壇,有哪些花草等,你經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勵學生自由說,放開說,教師做適當補充指點) 小結:有的同學平時能夠留心觀察,說了自己的所見所想,講的很具體,而有的同學疏于觀察,我們要做善于觀察的人。 二、實地觀察 現在給大家30分鐘時間,去校園里做一次觀察,把觀察到的景物記錄下來。可以選一處景物來寫,具體寫出你的感受來,或者你想到了曾經在那里發生過的事情,覺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寫下來。注意要仔細觀察。 三、交流觀察所得 指名說說你已經觀察到什么,準備怎么寫,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啟發。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進行點評。 五、同桌互相交流,評改 改通順,指出錯別字及其病句、標點錯誤等;評優點,劃出你認為的好詞好句或者精彩語段;提建議,提出哪些內容需要具體或補充,哪些可簡單或刪除等等。 | 學生自由說,最喜歡哪個地方,經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實地觀察:給大家30分鐘時間,去校園里做一次觀察,把觀察到的景物記錄下來。 說說你已經觀察到什么,準備怎么寫,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啟發。 四、學生完成習作 同桌互相交流,評改 | ||||
教學反思 |
第 4 課時(總第 13 課時)
學材分析 | “我的發現”以對話的方式對本組課文表達方式作了回顧和總結。這里選編了5句有關描寫自然風光的古詩名句。只要求學生通過誦讀懂得大概的意思。 | |||
學情分析 | 在初步感知后,可讓學生反復誦讀,直至背誦,還可通過抄寫,幫助記憶。 | |||
學習目標 | 三維目標 | 1、感性認識排比句的特點及其表達作用。 2、積累描寫景物的古詩詞,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3、學習瀏覽獲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 ||
重點難點 | 感性認識排比句的特點及其表達作用。 | |||
導學策略 | 反復誦讀法,積累法 | |||
教師預設 | 學生活動 | 修改意見 | ||
一、復習導入 檢查讀詞語卡中的詞語,有選擇的聽寫詞語。 二、我的發現 分角色讀讀對話,說說小林和小東發現了什么?讀句子,回到課文中去找這些句子,再讀一讀,說說用這樣的句式有什么好處。交流后進行摘抄。我們在哪些課文中也學到過類似的句子? 三、日積月累 自由朗讀詩句,說說自己讀懂意思的詩句,提出難以理解的詩句,教師點評釋疑。比一比,看誰背的多,背的快。 四、寬帶網 1、自讀:看圖,讀文,說說從中了解的知識。 2、小組交流:介紹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5、集體交流:圖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圖片自己口頭介紹,或者直接在多媒體教室打開網頁介紹。 | 自由復習“詞語盤點”。準備聽寫。 1、同桌分角色讀讀對話,說說小林和小東發現了什么? 2、摘抄 3、找一找:我們在哪些課文中也學到過類似的句子? 1、自由朗讀詩句,說說自己讀懂意思的詩句,提出難以理解的詩句 2、比一比,看誰背的多,背的快 1、自讀:看圖,讀文,說說從中了解的知識。 2、小組交流:介紹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集體交流 |
- 相關推薦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表格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02-19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復習點02-23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單元教學計劃02-19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導學案03-20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檢測題11-13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導學案03-19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設計03-19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