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第六章第一節位置和范圍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能夠運用地圖等資料簡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半球位置,初步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大洲位置特點的方法,并以北美洲為例與亞洲對比分析。
2.結合相關數據資料歸納總結出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3.按照地理方位對亞洲進行分區并了解各個地區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初步學會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產生的自然環境背景。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析圖的方法結合地圖分析亞洲、北美洲所處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進而歸納總結出掌握一個大洲地理位置特點的方法。
2.通過與其他大洲的比較,了解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通過對亞洲進行地理分區結合相關圖文資料認識各個地區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亞洲的位置和范圍,明確我們所生活大洲的地理位置和地位,進而培養學生對我們所在的大洲──亞洲的熱愛之情及自豪感。
教學重點:亞洲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教學難點:區域地理學習的方法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談話法、討論探究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生活在哪個大洲嗎?對,是亞洲,那你們知道亞洲在哪里?亞洲有多大嗎?看來有些同學略有了解,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詳細探討一下。
板書:亞洲的位置和范圍
教師:我們知道認識一個區域,首先需要認識這個區域的位置和范圍。那么,今天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這個區域,從地理位置來看,它主要在哪里呢?下面請同學們讀圖6.1和圖6.2來告訴我一下。
課件:顯示“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圖和“亞洲的位置”圖
學生:亞洲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和北半球。
學生:亞洲占據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北、東、南三面環繞著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學生:亞洲北部約達到北緯81°,南部達到南緯11°,經度位置約在東經26°至西經170°之間,范圍廣大。
教師小結:剛剛三位同學分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三個角度幫大家明確了亞洲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亞洲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對地形、河流和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和生產。
板書: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
讀圖分析:下面請同學們從這三個方面來讀圖6.1和6.3分析一下北美洲所處的地理位置。
課件:顯示“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圖”和“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圖”,并出示問題。
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后回答:北美洲從半球位置來看,主要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從海陸位置關系看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邊以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為界。從經緯度位置:北緯84°到北緯7°,東經171°到西經22°。
過渡:上個學期我們學習過,整個世界共有7個大洲,哪位同學能把這7個大洲說出來?
學生: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教師:那你們知道這七個大洲中,哪個大洲號稱“世界第一大洲”嗎?
亞教師: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呢?下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告訴老師,好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因為亞洲是面積最大的、跨緯度最廣的、東西距離最大的大洲。
課件:顯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并出示問題。
板書: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大
教師:由于亞洲的面積實在是太大,為了研究的方便,人們又把它分成幾塊區域。
課件:顯示“亞洲地理分區”圖,并出示問題。
生答:亞洲分為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北亞、西亞。
教師:請同學在地圖上找到并圈畫出來,然后分析一下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都有什么特色?
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介紹。
課件:顯示亞洲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差異
教師:教師結合相關圖片總結概括。
總結: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共同探討了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的范圍和位置,下面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課我們主要都學習了哪些內容?你都有什么收獲?還存在哪些問題?
學生總結:概括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并介紹自己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
課件:顯示表格“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課堂練習:讀圖分析,填寫下表
比較項目
亞洲
北美洲
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瀕臨的大洋
面積
所跨的緯度范圍
所跨的經度范圍
參考答案:
比較項目
亞洲
北美洲
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東半球
西半球
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北半球
北半球
瀕臨的大洋
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
面積
第一(4400萬平方千米)
第三(2400萬平方千米)
所跨的緯度范圍
北緯81到南緯11°
北緯84°到北緯7°
所跨的經度范圍
東經26°到西經170°
東經171°到西經22°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的位置和范圍
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
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大
教學反思:可以說,本節課我是在充分學習并理解地理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實施教學的,所以始終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來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分析、思考,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
初三地理學習方法: 地名記憶法
為了使能牢固地記住一些地名,可采用以下幾種:
1.法
興趣是的動力。有了興趣注意力必然集中,記得快,記得牢。因此一定要把“死”地名變成“活”地名,學得生動活潑,記憶地名輕松而有興趣。例如美國的圣弗蘭西斯科可以這樣講:
(1)首先在地圖上指出該城市的位置,并拼寫拼讀數遍。
(2)理解:圣弗蘭西斯科是美國西海岸的大港口。中國人習慣叫它“舊金山”。舊金山的開發與華工的血汗勞動是分不開的。1848年在這附近發現大金礦,美國掀起了采金熱,大量招募華工。我國東南沿海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背井離鄉,來到這里當苦工 初中地理。他們櫛風沐雨,披荊斬棘,修筑鐵路,建設城市。因為該城是在采金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所以華僑最初稱它為“金山”。后以區別于澳大利亞墨爾本新發現的大金礦,便改名“舊金山”。舊金山是美國華人的最大集中地,市內有一條“唐人街”,聚居著華僑及華裔7萬多人。這條街充滿了中華民族的鄉土色彩,到處可以見到廣東酒家、北京飯店和餛飩店、豆腐店等;每逢春節,街上就有耍龍燈、玩獅子、打腰鼓、放鞭炮的,說明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團結力。這樣有目的地串插故事,就能使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既進行了思想,又為難記的地名,打下了記憶的基礎。
2.讀練記憶法
要想牢記地名,單聽口講不行,應該眼、耳、口、手一齊活動,互相配合,共同參加記憶。一般教地名可遵循如下幾個步驟:
(1)在地圖上指出地名的正確位置。
(2)在地圖冊或課本插圖上找出同一地名的位置。
(3)工整地寫出地名(有條件的還可以寫出外文進行對照)。
(4)工整地進行填圖或記筆記。
(5)拼讀地名(由慢到快,反復念讀)。
(6)在課前、課后進行指圖練習或填板圖。
3.分散記憶法
一堂課上往往會出現很多地名,在短時間內要求學生全部記憶是有困難的。最好的方法是分散記憶,就是先統計教材中出現的所有地名。對于其中必須記的、不一定要記的、應該先記的或后記的都要心中有數,然后集中力量,逐個解決。這樣既可減輕負擔,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北美洲”一章中出現的地名有很多,但如果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中有的可以暫時不記(如伯利茲和一些州名等),有的是已學過的(如格陵蘭島等)。經過這樣化繁為簡,記憶這些地名就不會感覺困難了。
4.聯想記憶法
聯想記憶包括聯想和對比: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因此教地名必須注意聯系:地理學科具有區域性,因此教地名又必須注意對比,聯系與對比的過程,實際就是訓練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思路和發展的過程。例如亞馬孫河水量最大,應與剛果河水力最豐作比較;阿塔卡馬沙漠最干旱,應與乞拉朋齊雨水最多作比較;巴拿馬的科隆港,應聯系到西德的科隆市……如此等等。這樣既是講新課,又是溫習舊,天長日久,不知不覺就記憶了很多地名。
5.特點記憶法
任何地名都具有其特有的歷史、宗教、位置、輪廓、自然、經濟、交通等特點。如能注意這些特點,引起并激發興趣,也能起到幫助記憶地名的作用。例如西亞死海,一聽名稱就感到驚奇,油然起興。讀到死海附近地勢最低,湖水鹽分最高,湖內魚蝦絕跡,周圍草木不生,失足跌入湖中并不沉沒的奇怪現象時,自然出“死海死海真奇怪,不會游泳也能玩”的意境,從而可以牢記不忘。此外墨西哥是“仙人掌之國”,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摩納哥是世界小賭國,梵蒂岡是世界最小的宗教國等等,都屬于特點記憶。
6.分類記憶法
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養成善于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歸納和綜合的,屬于發展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總時編制地理表解,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經濟、城市、交通等方面進行列表對比,這樣一方面可使知識系統化,另一方面又可在比較中加深對地名的記憶。
7.理解記憶法
理解記憶是最好的記憶方法,為了把機械的記憶變為理解的記憶,可了解一些地名的由來。例如落基山原意是“巖石山”;蘇必利爾湖意為“上邊的湖”、“高的湖”,指該湖位于五大湖的上游,湖水下注休倫湖和密執安湖;太平洋意即“平靜的海洋”,因麥哲倫環球航行時途經此地,一路風平浪靜,未遇風暴而取名;再如洛陽在洛水之北(江北岸為陽),江陰在長江之南(江南岸為陰),這樣顧名思義都是有助于記憶的。
8.無意記憶法
就是給學生造成必學的環境,使他們不自覺地、被迫地進行學習和記憶。例如在教室或一些公共場所掛上中外地圖及圖片、塑制地形模型,放置地球儀等。學生經過長期耳濡目染,反復刺激,有意無意間會記憶很多地名。這對學生并不增加困難和負擔,是記憶地名的好方法之一。
此外還有很多方法,如成立繪圖小組,出地理謎語,舉行象征性的“環球大旅行”游戲等等,都可以加強對地名的記憶,但必須圍繞學習目的和學習要求進行。
《西雙版納》教學設計
{RKEY},{RKEY},{RKEY},《西雙版納》教學設計,{RKEY},{RKEY},{RKEY}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運用地圖說出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知道該地自然景觀是熱帶雨林景觀,能運用圖表分析出該地區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能說出該地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能夠分析出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探討如何保持該地可持續發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圖說明該區位置;利用圖片認識其自然景觀;利用氣溫降水統計圖,分析氣候特點;結合位置圖,分析地理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利用地圖了解該地現在的旅游線路 《西雙版納》教學設計;看統計圖表,了解旅游業在當地國民經濟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角色扮演,分析從不同角度怎樣看待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結合實際資料,討論旅游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如何可持續發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護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教學與學習方法:
1、讀圖、分析圖、圖片介紹、討論、交流
2、小組合作
問題預設:
1、到西雙版納去,怎樣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
2、西雙版納各景點有哪些特色旅游資源?
3、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有什么風俗習慣?
4、該區與東南亞相鄰,是否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方面相似。
教學流程:
(一)閱讀教材57-64頁內容。
(二)分組合作:(5分鐘)
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1、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評價其位置有哪些優勢?
2、該地的自然景觀是什么?典型的動物和植物有哪些?世界上還有地區和該地相似?
3、請根據圖7.13氣溫、降水統計圖,確定其氣候類型。并結合位置因素分析其氣候成因。
4、西雙版納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歸類分析。
5、舉例說明傣族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三)展示提升:(10分鐘)
一組:利用地圖,指圖分析其地理位置。(在什么省,緯度位置等)
二組:展示圖片,說明該地是熱帶雨林景觀,舉例:典型的動植物,與東南亞相似。
三組:分析氣溫和降水的各月變化,確定其熱帶季風氣候,在板圖上示范畫出夏季風的來向,分析氣候與地理位置的關系。
四組:舉例歸納該地豐富的旅游資源,結合圖7.14學會分析文化習俗與環境的關系 《西雙版納》教學設計。
(四)穿插鞏固:(3分鐘)通過小組的相互交流,進行思維拓展。
例題:假如你是一位西雙版納導游員,你怎樣向人們宣傳西雙版納的旅游優勢?
請你擬寫一份宣傳提綱。
(五)分組合作2:結合第二框題,圍繞目標,完成以下問題:(5分鐘)
1、讀圖7.16分析當地從1991-2001年旅游收入的變化,得出什么結論?
2、讀圖7.15說出西雙版納的景區和旅游路線。(引申:可通過此圖,以導游員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按照什么路線去哪些景點,參觀什么?)
3、旅游業的發展對經濟會有何影響呢?
(創設情景,利用角色扮演,說明此問題,如扮演政府官員、商人、學生、賓館服務員,從不同角度看待蓬勃發展的旅游業。)
4、旅游業有下滑趨勢,和什么因素有關系呢?結合63頁活動題2分析。
5、角色扮演,不同行業的人給西雙版納旅游局出謀劃策,談談你的高招。
(六)展示提升:(8分鐘)
一組:指導分析統計圖曲線上升趨勢,說明旅游業已成為支柱產業。
二組:創設情境,導游員向游客介紹旅游景點及行走路線。
三組:角色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何看待旅游業對經濟的影響。
四組:近年旅游業下滑,舉例分析其原因。
五祖:角色扮演,不同行業人給旅游局出主意,獻高招。
(七)總結收獲:(5分鐘)
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談談收獲。
(八)達標測試:(3分鐘)
簡單題:練習冊50頁選擇題1、3、4、5、7.
中等:填空1-6,選擇6、8.
難題:讀圖拓展51頁。
中考地理知識點: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中考地理:熱帶主要氣候類型】下面是對熱帶主要氣候類型知識的內容講解,希望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識學習。
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 初中數學,干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相信上面對熱帶主要氣候類型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同學們都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
預習——專心聽課——認真鞏固
初中階段要想學地理,除了“預習-------專心聽課--------認真鞏固”這一般的學習方法之外,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對各類地圖的應用
1、上課前一定要準備好地理課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圖冊。
2、一邊聽課一邊把學習中出現的地理事物在地圖上圈點下來。如:學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圖上找到并落實下來。
3、動手繪制示意圖 如西亞石油輸出的路線,同學們可以在一張草紙上繪制出簡單的、相對位置正確的示意圖。這類圖不要求繪制得多么精準,只要能說明問題就行。
4、復習時應以地圖作為知識載體,常看地圖,多讀地圖。
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首先必須問“為什么?”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例如: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么,為什么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于喜馬拉雅山的迎風坡,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聯系起來了。
三、對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點、抓住關鍵。 對地理原理、要領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數學分式、定理那樣精確,只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要點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們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陽光、空氣、水等都是自然資源”這一對自然資源概念的理解。我們應該抓住兩個要點: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業產品。如,汽油,雖然對人類有利用價值,但不是人類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的,它是工業產品。第二,是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沒有利用價值的不是,如沙漠雖然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但目前,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也不是自然資源。這樣就可以了。
學習地理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學好地理同樣也十分重要。
中考 希望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把地理課學好。
2016年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次月考試卷(讀圖題)
【—2013年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次月考試卷(讀圖題)】同學們對地理中的讀圖題目熟悉吧,下面大家認真完成關于2013年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次月考試卷的2013年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次月考試卷題目吧,初中政治。
讀圖(20分)
1寫出圖中事物的名稱:(2分×8)新 課 標 第 一 網
(1) 山脈:A 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
(2) 河流:D ______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___
(3) 高原:G 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地理知識點之地球的運動
【—之地球的運動】下面是老師對地球的運動知識點的內容總結,相信會給同學們的學習上提供很好的幫助的吧。
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么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初中生物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希望上面對地球的運動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們對上的內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希望同學們都能考試成功哦!
- 相關推薦
【第六章第一節位置和范圍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確定位置一》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1篇)05-08
《因數和倍數》優秀教學設計(精選6篇)04-17
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原則11-10
比和比例復習的教學設計(通用13篇)05-24
正數和負數的教學設計(通用11篇)08-27
課文《手指》優秀教學設計02-27
《租船問題》優秀教學設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