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教學設計
第一節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標要求
舉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標分析
“舉例”兩字表明這一節內容必須落實在實際例子上分析,因此這一節內容對“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的特點”記憶要求比較高;“說明”兩字表明“綜合分析”,因此這一節內容對“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的特點”進行理解和對比分析、運用要求也比較高。
二、新人教版教材分析
交通在社會發展與人類明史上有重要意義。交通是聯系地理空間中生產活動的紐帶,是形成社會分工的根本保證。
因此教材在講授第三《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和發展》以及第四《工業地域類型形成和發展》后,安排了第五《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本分兩節,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主要闡述了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及向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和交通運輸網絡的形成。其中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是難點,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兼顧客、貨的數量、運輸距離、價格、時間、效益等方面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對基礎知識處理非常精煉,對案例處理也點到為止。尤其,“交通運輸布局都受到經濟、社會、技術、自然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更是精練,因此在授過程中要通過一些家鄉或者典型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教學目的:
1.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2.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3.了解交通運輸線、點組成的交通運輸網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
教學重點: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2.理解南昆鐵路修建對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2.讀圖對比分析法
3.案例分析法
4.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教學過程與方法學生活動目的
導入新1.展示交通運輸方式,引出交通運輸。
2.引導學生思考,提問:主要的交通方式有哪幾種?
3.五種運輸方式。觀察、思考并回答。交通的重要性。
考查學生對地域聯系及現代交通方式的了解。
主要
的交
通運
輸方
式1. 日常生活中,同學們見過哪些交通工具?
2.以上的交通工具分別對應哪些交通運輸方式?
3.學生閱讀,了解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
4.顯示表格,歸納每種交通運輸的主要特點,學生判斷。自由回答。默讀,理解,歸納比較。閱讀、總結。
培養學生對比閱讀,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解主要的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
練習鞏固:選擇
合適
的交
通運
輸方
式1.承轉過度:了解交通方式的優缺點,是為了能選擇最合適的一種,選擇時又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2.提問:讀取地理圖的基本步驟,圖中運費與距離的關系。
3.出示練習, 提示學生,影響他們選擇的主要因素。
4.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簡單說“多、快、好、省”。 1.客運(運輸要求)
5.貨運
。1)貴重或急需貨物,數量不大(航空運輸)
(2)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活(短程運輸選擇公路運輸,遠程運輸選擇鐵路運輸)
。3)大宗笨重貨物,遠程運輸(水路運輸或鐵路運輸)學生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并說明理由。
讀圖能力訓練,從圖得出我國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鐵路運輸。
1.被運物的特點
2.運輸要求:多快好省
3.運輸方式的特點將①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②運輸貨物的類別與數量③當地的運輸條三方面綜合起考慮。依據:運距近,運力省,消耗少,最大、迅速、優質(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原則進行選擇。
世界
交通
的變
化趨
勢1.引導學生介紹管道運輸、鐵路、船的認識常識。
2.引導提問:世界交通的變化趨勢?觀察圖片展示,思考,自由回答。世界交通的發展趨勢: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
交通
運輸
布局
的影
響因
素1.出示圖片世界主要運輸網。
2.提問:組成交通網絡的基本要素?
3.案例分析:建設京九鐵路的影響因素。
4.引導學生從案例分析問題,介紹京九鐵路對我國鐵路網的影響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討論分析,完成練習。觀看圖片,思考,自由回答?疾閷W生的觀察、讀圖能力。分析經濟、社會等因素對交通布局的影響。
案例
分析南昆鐵路
展示: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1、南昆鐵路的起點和終點分別在哪里?
2、讀出南寧和昆明海拔大致是多少?
3、從南寧到昆明沿途經過哪些主要的地形區?
4、有哪些主要的資?
5、鐵路建設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憑借什么去逐步克服?
6、為什么要興建南昆鐵路?學生討論分析歸納總結
指圖講解
1.社會經濟因素(決定性因素)
2.自然因素包括(地貌類型、水條、氣候條)
3.技術因素
學法
指導
學生討論分析歸納總結一般規律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合作能力
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后作業
完成后活動題
選擇一條你熟悉的鐵路、公路,或一個車站,分析影響它們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哪個因素起主導作用?
學生后查找資料完成
說明:本活動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
際,做到學以致用?梢宰鳛楹
社會實踐學習的內容,也可以作為
前準備,上學習的案例。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才是絕對的。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地區,只有相似的地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主要剖析了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向上的變化。其中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和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都屬于水平方向上的分異規律,還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該部分內容較為抽象,教師時可選取恰當的視聽資料來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以更好地理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如“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時,可選取我國南北向的大鐵路——京九線沿途景觀的變化讓學生體會這種景觀的過渡是由熱量的變化而引起的,教學“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時,可選取我國東西向的大鐵路——隴海線沿途景觀的變化,使學生理解從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觀變化是由于水分的差異而引起的。在教學“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時,可選取不同緯度、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體在一起比較,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這些山體的垂直帶譜豐富程度相差很大?最后得出結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跟山地的高度以及山地所處的緯度有關,并深刻理解這種現象的地理成因。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立體、動態地分析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懂得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區域差異有不同的空間尺度,能用地圖解釋陸地上不同的自然帶。
3.會分析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表現。
4.了解人類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律。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讀圖分析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無處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空間尺度。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么?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板書)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推進新課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范圍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ㄌ釂枺╆懙厣蠟槭裁磿纬刹煌臍夂蝾愋?
生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ㄉ懻,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干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并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區,苔原分布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布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布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帶并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著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著什么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么?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征,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ㄉ懻摚瑤熆偨Y)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里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著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著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堂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1.自然地理環境為什么存在地域差異性?
答:陸地上不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熱組合—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著與之統一的植被和土壤類型。
2.在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下,哪些自然帶是橫穿整個大陸的?它們分布在什么緯度?
答:高緯度的苔原帶、針葉林帶和低緯度的熱帶雨林帶橫穿整個陸地。
3.在中緯度地區自然帶的分布有著怎樣的規律?
答:在大陸的東岸、西岸和大陸內部各自形成了特定的組合。在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與針闊混交林帶;西岸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大陸內部中部為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及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帶。
推進新課
師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同學們長途旅行過嗎?現在讓我們沿著中國東西向的鐵路大動脈——隴海鐵路做一次旅行。
(出示圖片“隴海鐵路”)
(在隴海鐵路東端、中部、西端相應的地方各出現一幅典型景觀圖)
(東端動畫出示圖片“溫帶落葉闊葉林”,中部出示“溫帶草原”,西端出示“溫帶荒漠”)
師請同學們思考,沿隴海鐵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三類景觀的更替?
。ㄉ懻,師總結)
從沿海向內陸,由于受海洋水汽影響的程度不同,干濕狀況差異很大,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有規律的變化。
師這種變化在什么緯度體現得最明顯?
生中緯度。
(活動)
我國西北地區生態建設中,有人主張造林,有人主張種草,也有人建議種植灌木。請討論,哪種主張較合理,并說明理由。
。ㄉ懻摚
師為什么我國東部地區生長的典型植被是高大的樹木,而西部地區則是以草原和荒漠景觀為主?
生水分條件不同。東部地區水分充足,而西部地區水分缺乏。
師對。森林、草原、荒漠植被三者對比,它們生長的速度有何不同?為什么?
生森林生長得最快,因為單位土地面積上葉片總面積最大,光合作用的產物最多;哪脖粏挝煌恋孛娣e上的葉片總面積最小,光合作用的產物最少,因此生長得最慢。草原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兩者之間。
師事物都是辯證的,森林雖然生長得快,可單位土地面積上葉片總面積最大,耗水量也最多;哪脖粏挝煌恋孛娣e上的葉片總面積最小,需水量也最少,草原的需水量則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兩者之間。那么,在我國西部地區生態建設中究竟應該種植什么呢?
生不一定。
師為什么?
生因為西部地區也因地區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分條件,要結合當地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師很好!北京奧運提出的口號是“綠色奧運”。有人建議在北京大量種植常綠闊葉樹種,請同學們結合北京的氣候和所處的自然帶,想一想,這樣做合適嗎?
生北京是溫帶季風氣候,屬于溫帶落葉闊葉林,因此在北京的綠化中,應該以種植溫帶落葉樹種和適應溫帶地區的草類植物為主。常綠闊葉樹種不能很好地適應北京的氣候,成活難度大,養護費用會很高。
師對。因此在生態建設中應該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這樣才能更科學地建設和保護環境。
。ㄟ^渡)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和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都是水平方向的分異規律。在地球表面上有許多高大的山嶺,隨著海拔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垂直分布規律。
師請同學們看P98“活動”,分析為什么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帶譜有著很大差異?
(生思考討論)
師查看地圖,請說一說喜馬拉雅山的緯度大約是多少,屬于什么氣候帶。
生大約處于北緯30°,屬于亞熱帶氣候。
師對。這里平地上應該是怎樣的植被景觀?
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師對。喜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的山麓地帶為什么自然帶不同?
生南坡山麓的海拔低,只有1000米左右;而北坡的山麓海拔高,達4000米。
師除了這個原因,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有。南坡處于北印度洋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量大,而北坡處于背風坡。
師很好。為什么南坡的自然帶譜比北坡豐富得多?
生因為北坡相對高差小,而南坡相對高差大,水熱變化的空間大,因此南坡的自然帶譜比北坡的復雜得多。
師很好,而且南坡的緯度也比北坡低。綜合以上原因,所以南坡自然帶譜較北坡復雜。
師查看地圖,思考為什么乞力馬扎羅山自然帶譜非常豐富?
生乞力馬扎羅山的緯度很低,山麓屬于熱帶草原,海拔高,水熱狀況垂直變化明顯。
師對。因此,山麓與水平帶是一致的,山地所處的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帶的數目就越多,垂直帶譜也就越完整。
(P99“閱讀”)
師農業生產為什么要因地制宜?
生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要求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
師我國自南向北、自東向西在氣候要素上有著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如何影響我國的農業的地域差異?
生我國自南向北熱量條件越來越差,自東向西降水越來越少,這種熱量和水分條件自東南向西北的逐漸變化,引起了我國自東南向西北動植物種類、生長期、耕作方法等也發生相應的變化,生產力也呈現地域性差異。
師對。在我國貴州有“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的說法,為什么?對農業有著怎樣的影響?
生貴州地處我國云貴高原,垂直高差顯著,氣溫和水分隨海拔的升高而逐漸變化,水熱的垂直差異使土地形成了立體利用。
師對。
地殼的運動和變化教學學案
【考綱及課標要求】
考綱:① 地殼物質循環。
②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課標:①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②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課標解讀:
、倮L制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 根據本地條件,進行地質、地貌、水文等野外觀察。
【考點剖析】
本節是地質學的基礎知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部分內容:地殼的情況、地殼的運動和地殼的演變。地殼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殼運動反映了地球運動并直接聯系看大氣熱力變化、大氣的運動以及地球上水循環運動等,因此本節內容和前面章節是密切相關的,同時也為后面的生物、土壤、自然帶,自然資源和能源,以及人類和環境等章節打下一定基礎。本節名詞概念比較多,但比較具體,聯系實際廣,抽象的地理原理比較少,易于理解,難度不大。復習中要注意概念所反映出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例如,地質作用與地質構造、礦物、礦產和礦床;地殼和殼石圈等。本節內容實踐性很強,復習時要多聯系實際,多觀察實物,多對比示意圖形,提高認識自然環境的能力。例如,對巖石,礦物的鑒別,對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的認識,以及對地殼形態變化的了解等,都需要更有意識。
【知識要點梳理】
1.結構體系
2.要點梳理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1.劃分內部圈層的依據
。1)人們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在地球內部呈有規律的變化,來確定地球內部構造和物質狀態。地震波是一種彈性波,它分為縱波(P)和橫波(S)。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 、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它們的速度,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有規律地變化。
。2)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地球內部有兩個明顯的不邊連續的面,一個在地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大洋在地下平均6千米處),在這個不連續面下,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面叫莫覆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在這里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面叫做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不連續面,地球內部可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3)內部圈層及其特征:
名稱深度(千米)主 要 特 征
地殼
(1)由各種巖石組成
(2)各地厚度不均,大陸地殼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為17千米
(3)可分為硅鋁層和硅鎂層
地 幔上地幔(1)自上而下,鐵鎂含量增加
(2)上部(地下60-250到400千米)有一軟流層
(3)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合稱為巖石圈
下地幔(1)鐵鎂含量繼續增加
(2)溫度、壓力、密度繼續增加
(3)呈可塑性固體
地核外 核(1)物質成分以鐵鎳為主
(2)溫度、壓力、密度均很大接近液體
內 核固體
二.地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
1.結構特點
。1)厚度不均:大陸地殼較厚,平均33千米;大洋地殼較薄,平均6千米。
(2)雙層結構:上層叫硅鋁層,含硅鋁較多,主要由比重較小的花崗巖類組成,在大洋地殼中很薄,甚至缺失(不連續分布);下層叫硅鎂層,鋁的成分減少,鎂、鐵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較大的玄武巖類組成,在地殼中普遍存在。
2.地殼中的礦物
礦物的概念 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具有一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單質或化合物,就是礦物。
重要的造巖礦物 常見的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煉提取金屬的礦物有赤鐵礦、黃銅礦等。
礦物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 各種礦物都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礦物,硬度較大,常呈柱狀、錐狀晶體;食鹽是由氯和鈉組成的,它是無色透明的四方顆粒。也有些礦物,化學成分相同,由于內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質完全不同的礦物,例如金剛石和石墨,化學成分都是碳,但兩者的性質截鈦相反:金剛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礦物,石墨則是非常軟的不透明的礦物。
3.巖石和礦床
巖 石 礦 床
概念 由一種礦物或幾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叫巖石,例如花崗巖是由長石、石英、云母組成的,大理巖主要由方解石組成。 在巖石形成的過程中,一些有用礦物在地殼或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的要求,就是礦產。在一定地質作用下,礦產的富集地段,稱為礦床。
分類①巖漿巖,又稱火成巖,可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前者如花崗巖,后者如玄武巖
②沉積巖,如砂巖、石灰巖等
、圩冑|巖,如大理巖、石英巖等①內生礦床,主要由巖漿活動形成
、谕馍V床,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圩冑|巖,主要由變質作用形成
4.物質組成和循環:
物質組成
物質循環 地球內部的巖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巖漿巖受流水、風、冰川、海浪等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巖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
三.地殼運動 1.地質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的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又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類型內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 來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 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
對地表的影響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趨向平坦
內、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不過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勢。一般地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
2.地殼運動的類型:根據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
類型水平運動垂直運動
運動方向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即上升或下降運動
運動性質 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或張裂成海洋 使巖層表現為隆起或拗陷,從而引起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3.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研究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式的依據。常見的兩種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
。1)褶皺:
成因水平巖層受地殼水平運動產生的水平擠壓力發生彎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皺
基本形態 背斜①巖層形態: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
、趲r層新老關系: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鄣匦伪憩F:一般情況下成為山嶺,但不少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基本形態向斜①巖層形態: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
、趲r層新老關系:一般是巖層較新,兩面巖層較老
、鄣匦伪憩F:一般成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2)斷層:
成因受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巖層發生斷裂錯開
基本 形態地壘 ①巖層形態及特點: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上升的巖塊稱地壘
、诘匦伪憩F:相對上升的巖塊常形成狀山地,如我國的泰山、廬山
地塹①巖層形態及特點: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相對下降的巖塊稱地塹
、诘匦伪憩F: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狹長的凹陷地帶,如東非大裂谷,我國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四.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1)大陸漂移說
年代和創立者 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證據 大西洋兩岸的地質構造、大陸形狀、氣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論點 ①二三億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聯合古陸,它的周圍是一片廣闊的海洋。
、谠诘厍蜃赞D所產生的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的作用下,聯合古陸開始分離。
、圯^輕的硅鋁層組成的陸塊,像冰塊浮在水面上一樣,在較重的硅鎂層上漂移,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
(2)海底擴張說年代20世紀50年代
證據①海底巖石的年齡很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
、陔x海嶺(大洋中脊)愈近,年齡愈輕,離海嶺愈遠,年齡愈老,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
基本內容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地。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涌出,到達頂部冷卻凝結,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后,繼續上升的巖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當擴張著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逐漸熔化而消亡。
(3)板塊構造學說
理論的產生20世紀60年代后期,許多學者在接受了大陸漂移說關于大陸運動的觀點、吸收了海底擴張說的基本論點、結合新的科學成果后,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基
本
論
點
①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郯鍓K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
、馨鍓K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塊構造學說的應用①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趦蓚大陸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形成的。
、鄞笱蟀鍓K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較大,位置較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形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如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相撞形成的。
、馨鍓K與板塊之間的接觸帶是火山、地震、地熱的活動地帶。
五.地球內能的釋放
1.地熱
。1)地熱資源及其分布:地熱通過熱傳導從深處向地表擴散,叫做地熱流。分散的地熱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富集起來,就成為可利用的地熱資源,主要形式有地下熱水或蒸汽、溫泉、間歇泉、沸泉和熱水湖等。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2)地熱能的利用:地熱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清潔的能源,目前人類對地熱的利用主要是開采地下熱水用于采暖、育種、溫泉、發電等方面。冰島是一個廣泛利用地熱的國家,全國有70%以上的人口利用地熱采暖,首都雷克雅末克全部利用地熱采暖,有"無煙城市"之稱。我國地熱資源豐富,70年代以來,我國在廣東、河北、西藏等地已經建成了若干小型地熱發電治。
2.火山
火山分類 活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還經常作周期性噴發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類歷史以前噴發過,迄今為止沒有重新噴發過的火山。
休眠火山長期熄滅的火山,有時又突然噴發。
火山的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中海和東非的火山帶以及大西洋海底的火山帶。
我國 目前已發現火山有600座,其中絕大多數是死火山(如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有少數火山處于休眠狀態(如長白山、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只有少數火山近代有活動(如臺灣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倉山中的火山)。
火山和人類的關系 火山噴發的火山灰和熔巖流,常常破壞田園建筑,有時還引起火山地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火山噴發給人們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礦物。
火山噴發的
原因 火山爆發是地熱或內能釋放的強烈顯示。在地球內部的地熱積累到一定程度,灼熱的巖漿在強大的內部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現象;鹕奖l的時間有的很短,有的持續時間很長,甚至上千年;有的在地面堆起了幾千米的火山(如乞力馬扎羅山),有的在海洋中造成了新島(如夏威夷群島就是海底火山多次噴發露出水面的火山島)。
火山的構造 火山噴發時,火山噴發物涌溢的管道,稱為火山通道;火山物質的噴出口,稱為火山口;火山噴發物從火山口周圍堆積下來,形成的山,稱為火山錐。
火山噴發物 火山噴出的物質一般有氣體、熔巖和固體噴發物。火山噴發的物質和噴發的強度同火山噴發的熔巖性質有著密切的關系:①酸性巖漿含二氧化硅成分多,比較粘稠含氣體多,爆發力強,常形成圓錐形火山;②基性巖漿含鐵鎂成分多,含氣體少,流動性好,爆發力弱,常形成盾形火山錐。
3.地震
(1)地震的分類:按其成因主要有構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兩種,其中構造地震影響最大。
(2)構造地震的產生:由于地球內部應力引起構造變動而產生的。地殼中的巖石在地應力的長期作用下,會發生傾斜和彎曲,當積累起來的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長期積聚起來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
(3)地震要素:
震源 巖層發生斷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 和震源相對應的地面上的點,叫震中。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震波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
。4)震級和烈度:
震級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來表示。它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級。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震級越高。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左右。一般地說,3級以下的地震,人無感覺,稱為微震;5級以上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
烈度 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樣的。地震烈度的大小同震級、震中距等有直接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震級越大,烈度也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離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同時,烈度大小還和震源深淺、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等也有關系。
。5)地震的分布:
世界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板塊交界地帶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以及幾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80%,是世界上的主要地震帶。
我國
我國處在兩大地震活動帶之間,是多地震的國家。歷史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地區:①臺灣;②黃河中下游的汾渭斷裂帶、太行山麓、就津唐張地區和和渤海沿岸;③西北的河西走廊、六盤山和天山南北;④青藏高原東南這緣的四川西部和西藏;⑤廣東和福建的沿海地區。
。6)地震的前兆和預測:地震的發生與地質構造相關,搞清地質構造是進行地震預報的重要基礎。地震前常有不少異常的自然現象發生,叫做地震前兆,如地下水的異常變化,動物異常反應、小震頻繁、地殼變形等,這些現象為預報地震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六.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的變化
1.作用形式和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風化作用:巖石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和生物作用的影響下發生的破壞作用,作用所產生的風化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
。2)侵蝕作用:風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的破壞作用,作用結果使地表形成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使溝谷、河床加寬加深,坡面破碎;并能形成巖溶、冰斗、角峰、U形谷、海蝕等地形。
。3)搬運作用:風化、侵蝕的產物,被風、流水、冰川、海浪等轉移,離開原來的位置。
(4)沉積作用:巖石風化和侵蝕后的產物在外力的搬運途中,隨著風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被搬運物質逐漸沉積下來。主要沉積地形有三角洲、沖積平原、沙漠、黃土、冰磧地形等。
。5)固結成巖作用:沉積物經過物理的、化學的以及生物化學的變化和發行變成堅硬的巖石。
2.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①按照自然規律改變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態。例如,填海造田、開挖河道、修建水庫、綠化沙漠等。②違背自然規律破壞了地表形態。例如,沙漠化擴大,水土流失等。
七.地殼的演化
1.地層和化石:
地層 主要指沉積巖層,是地殼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正常情況下,地層是按順序排列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呈水平狀態。但是,由于構造運動的影響,有的地層傾斜甚至層序顛倒,有的地層缺失。研究地層的性質、厚度、相互關系以及化石,可以了解地殼的變化過程。
化石 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叫化石。由于生物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地進化的,因此不同時代的地層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時代的地層里往往保存著相同的或近似的化石。根據巖層中保存下來的生物化石,可以確定地層的順序和時代,如含三葉蟲、大羽羊齒、珊瑚化石的為古生代地層,含恐龍化石的為中生代地層。
研究地層和化石的意義 根據巖層組成物質的性質和所含化石的特征,可推知巖石沉積時的環境特征,如溫暖廣闊的淺海環境中,可以形成珊瑚礁組成的石灰巖,在濕熱的森林茂密地區,可以形成有豐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層。
2.地殼的演化史
地質年代距今年代生物演化礦產形成地殼運動
太古代距今25億年以前 海水中逐漸形成類似蛋白質的最原始生命體 形成鐵礦的重要時代 巖漿活動劇烈,火山噴發頻繁,海洋廣闊,占絕對優勢
元古代距今25億年-6億年 海水里出現藻類、海綿等原始生物 地殼運動劇烈,晚期出現大片陸地,但海洋仍占絕對優勢
古生代距今6億年-2.5億年 動物從海洋-陸地;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蕨類植物繁生 重要的造煤時期 地殼劇烈變動,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雛形基本形成,我國東北、華北已成陸地
中生代距今2.5億年-0.7億年 爬行動物盛行,恐龍繁生,出現了始祖鳥,蕨類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大量出現 形成豐富的金屬礦產;重要的造煤時期;形成石油的時期 環太平洋地帶地殼運動劇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國大陸輪廓已基本形成
新生代距今0.7億年-現在 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展,出現了靈長類;第四紀出現了人類 形成石油的時期 發生規模巨大的造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形成許多高山
3.復習學法指導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1)地震波傳播的速度與其通過的介質性質有關。如果介質是均質體,地震波是等速直線傳播的。當介質性質發生改變時,地震波傳播的速度便有變化,特別是地震波通過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物質的分界面時,波速會發生突然變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復習這一部分的內容要緊緊抓住兩個界面--莫覆面和古登堡面,根據課本的示圖,弄清縱波和橫波在這兩個界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以此再推知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物質的特點和性質。
(2)區別地殼和巖石圈的概念,是復習的一個難點。復習時要將課本中有關上地幔的敘述用圖表示出來,分析地殼和巖石圈范圍大小。對于這一內容的掌握要注意兩個問題:①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②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因溫度高,使巖石接近熔點,局部是熔融流動狀態,是火山噴發、巖漿活動的重要發源地。
二.地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
。1)各種礦物都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復習中重要在對礦物物理性質的掌握,尤其是幾種重要的造巖礦物(石英、長石、云母)此外,要把巖石、礦物、礦產、礦床等內容結合起來復習,畫出它們的聯系示意圖,即用圖示法表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地殼物質的循環是現代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復習要注意三個問題:①地殼物質的循環也可稱為三大類巖石的互變,還可稱為地幔物質的熱對流,后者表明了能量的轉化,這是板塊構造學說動力的理論基礎;②地表的巖石除了噴出巖外還有侵入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這是由于在地下形成的巖石隨著地殼運動而升到地表。同理,地下深處也會有噴出巖,這是由于地殼運動下降而造成的。③地表的巖石受各種外力的侵蝕、搬運、堆積后,先形成沉積物,然后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才能形成沉積巖。
三.地殼運動
。1)復習要從認識地殼變動入手,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掌握實例加深理解是關鍵。例如,從喜馬拉雅山珠峰附近還能找到貝殼類的化石,說明地殼的上升運動;臺灣海峽底部發現有古河流河床的痕跡,說明地殼的下降運動;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邊保存的三根大理石柱柱表的痕跡特點,說明地殼有升有降。
(2)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復習除了對比它們的區別外,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它們之間的聯系,因為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雖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看主導作用,但不可忽視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勢。比如,我國的華北平原是典型的沖積平原,其形成原因充分說明了內外力的互相作用:內力作用使地殼不斷下降,而外作用--泥沙的堆積,對地殼的下降起補償作用。而黃土高原的形成又是外力作用的風沙堆積占優勢。復習時要時時和已學過的中國地形、世界各地區各國家的地形相聯系,加深理解,提高知識運用的能力。
。3)復習褶皺的兩種形態--背斜和向斜,要注意三個問題:①原始形態應是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凹陷;②變化了的形態是背斜容易成山,向斜容易成谷。其根本原因是受力不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造成的;③判斷背斜或向斜最根本的方法是巖層的新老關系,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冀巖層較新,向斜反之,不管是原始形態的拱起或凹陷,還是變化了的成山或成谷,上述新老關系是不變的。
四.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是建立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要將三者緊密結合進行復習,找出它們論點論據的區別,認識板塊構造學說的科學性和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學說的原理來解釋當今全球面貌特征以及一些重要的地理現象。比如,在南極洲發現大面積的煤藏,這要用大陸漂移說來解釋;海底火山又要用大洋擴張學說解釋比較合理;而巨大的褶皺山系又得用板塊構造學說更科學。
。2)板塊構造學說的核心是板塊,掌握板塊運動情況及其結果的關鍵是板塊的界線。復習最好的方法是繪制六大板塊草圖,標出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百看不如一畫,這是地理學習和復習的基本思想和原則。
五.地球內能的釋放
。1)地熱能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干凈無污染的能源,復習要和高中地理下冊的"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相結合,重在掌握目前人類對其利用的形式和現狀。
。2)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發生的原因、分布規律、造成的破壞情況以及如何認識震前預北為預報地震提供科學依據等都是重點內容,尤其要懂得分析烈度(地表被破壞的程度,大小的制約六.地殼的演化 這部分內容是全章的總結,各地質年代的特征正好說明了地殼是在不斷變化的,今天的陸地在地質歷史中也許是海洋。我們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世界,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各代的地殼運動情況最終要落實到海陸分布狀況,尤其是要掌握我國的情況。例如,我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于中生代,東北、華北成陸于古生代等。②生物演化的情況要適當復習生物學知識,以便更好掌握各地質年代的地理環境的差別。③煤和石油都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復習時要結合高中地理下冊"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的內容,深入掌握煤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地理環境,以便人類今后在利用它們時有比較全面的歷史認識,更好地合理利用。
[范例評析]
例1.下列四種物質的組成排列中,合理的一組是( )
A.礦物 化學元素 巖石 地殼
B.化學元素 礦物 巖石 地殼
C.地殼 化學元素 巖石 礦物
D.地殼 礦物 化學元素 巖石
例2.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圖16?1),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有五條連線沒有畫出箭頭,請根據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在圖中畫出箭頭。
(2)圖中序號所表示的地質作用過程分別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
。3)以上地質作用過程中,屬于外力作用過程的有 ,屬于內力作用過程的有 。(只填序號)
讀三大類巖石循環轉化示意圖(圖16?2),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圖中標出箭頭,表示三大類巖石循環轉化過程。
。2)圖中各箭頭所表示的含義分別是:
A ,B ,C ,D 。
。3)地殼物質大循環過程可概括為:
從 到形成 ,又到新的 形成。
例3讀下圖,回答:
(1)圖中A、B、C、D四處,屬于背斜的是_____,屬于向斜的是_______
。2)此時,背斜在地貌_____,原因是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原因是______
。3)找油區應在圖中的_____處,找地下水應在_____處。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應選擇在___處,原因是____
例4.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n表示 水循環的 環節; 海區(填字母)有豐富的漁業資源,該海區還可能埋藏有 等能源資源; 海區可能蘊藏有未來利用潛力很大的金屬礦產資源。
。2)A處的地質構造是 ,形成山谷的原因是 。
(3)如果在A、B、E中選一地建地下隧道(垂直于剖面方向),應選擇 地;三地中有利于石油儲存的是 處;有利于儲存地下水的是______處。
(4)圖中a、b、c、d四處最容易產生泥石流的是( )
A. a B. b C. c D. d
。5)從地質構造方面看,m河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例5.下面四幅是不同地質年代大陸漂移的示意圖,問表示6500萬年前(第三紀初)海陸分布狀況的是哪一幅?
例6.關于地震強度大小的敘述,正確的是:
A.與震中的緯度有關
B.與震中的遠近無關
C.與震源的深淺有關
D.與震級大小有關
例7.位于板塊界線附近的山脈有:
A.岡底斯山、興都庫什山
B.阿特拉斯山、喜馬拉雅山
C.落基山、阿巴拉契亞山
D.安第斯山、內華達山
例8讀“全球板塊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全球______被分為六大板塊。圖中數碼代表的板塊名稱是①_____板塊;②______板塊;③_____板塊;④____板塊。幾乎全部在大洋中的板塊是_____。
。2)圖中實線為_____邊界,虛線為_____邊界。用箭頭在圖中標出邊界兩側板塊移動方向。
(3)A處與B處海底巖石年齡相比,_____地質年代更新,G處與B處地殼相比,____處比較穩定,____處不穩定。
。4)圖中虛線構造帶在地形上,海底地形為________;陸地地形為________;虛線構造帶多形成______和______。
。5)解釋甲處島國地熱資源豐富的原因________,這是哪個國家_________。
例9.(探究創新題)讀下面某地區地質構造圖,完成下列各題。
。1)從地形判斷a與c為_____________,b與d為______________。從地質構造判斷a為______________, c為______________,d為_______________。c、d處地形的形成原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侵入巖體表示的巖漿侵入的地質時代在______________紀。
(3)圖中白堊紀巖層中可形成的變質巖是_______________。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復習提綱資料
地理必修I復習提綱
第一 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環境
天體系統:天體之間因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結構層次(略)
可見宇宙:也稱為“已知宇宙”,是指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
外部條:穩定的太陽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處于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內部條:日地距離適中(1.5億千米)——適宜的溫度
地球體積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長期演化—適于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內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 能量: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 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 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ù髿鈱樱 太陽活動 影響
外 日冕 太陽風 磁暴、極光
內
色球 耀斑 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 太陽黑子 對地球上氣候的影響
1.3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基本特征
公轉
自轉
軌道
近似正圓的橢圓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周期
恒星年(365d6h9m10s)
恒星日(23時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點(1月初)一最快
遠日點(7月初)一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緯度相同,線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mh,兩極為0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
(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三、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 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溫帶 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溫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
。2)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 晝夜長短的變化:1) 某時刻全球的情況: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晝短于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夜現象。
2) 某地全年的情況: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4) 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 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況:北回歸線以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大值,12月22日出現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最大值;回歸線之間地區,最大值出現在直射點經過該緯度的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在冬至日。
3季節的形成和劃分:天四季(一年中太陽高度最高、晝長最長的季節為夏季,反之為冬季,例如我國傳統的四季)、氣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帶的形成和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劃分。
回歸線=黃赤交角度數,極圈=90度-黃赤交角度數
五: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數遞增(或西經度數遞減)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為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若北極圈為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直射點的經緯度確定:緯度由直射緯線的緯度確定,經度由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決定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即晝半球的中央經線)為12點,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為0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為18點。
。4)判斷晝夜長短: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5)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
某緯度正午太陽高度=900-該緯度與直射點的緯度差(緯距)。
六: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1 地方時:兩地地方時差=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
2 區時:確定兩地所在時區,計算兩地區時相差多少個小時,東加西減。T1一T2=N1一N2 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T為區時,N為時區序號。(
3 地方時與區時的關系:區時=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4 國際日期變更線: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亂而人為劃定,有三處不與1800經線重合;在日期的換算上,從東向西經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從西向東經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
1.4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的外部結構
地殼以外可以劃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個外部圈層。
二、地球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是地震波的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
圈層
范 圍
特 點
地殼
莫霍面以上
固態: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約為6千米)。地勢越高,地殼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縱波和橫波的波速都明顯增加)
地幔
莫霍與古登堡面間
具有固態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鐵、鎂含量由上至下逐漸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2900千米深處,縱波減速,橫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組成物質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可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物質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核呈固態。
巖石圈的范圍: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巖石組成。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第二節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一、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了解《中國21世紀議程》;
2、過程與方法:利用生產流程圖,分析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二、重點和難點:
結合中國國情,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結合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實例分析循環經濟的意義。
三、工具:多媒體。
四、時:1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 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
通過圖片展示,充分認識到:
中國龐大的人口壓力(我國人口普查總人口數已超過13億,中國以占世界約7%的耕地面積要養活占世界約21%的人口。);
自然資短缺(我國資總量大、種類多,類型齊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深刻的環境危機(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破壞現象及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結論]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活動] 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過渡] 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有哪些理論指導?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白皮書。
[轉承] 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有哪些?
循環經濟
[活動] 如何理解“循環經濟”。
[提問] 在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回答] 清潔生產
[案例分析] 某酒精廠清潔生產工藝流程示意圖
讀圖分析生產流程,思考問題。
[知識擴展] 綠色食品知識(什么是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的標志)
[過渡] 而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如何實現循環經濟?
生態農業
[案例分析]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是發展生態農業的范例
[學生活動] 觀看視頻后討論分析,及繪出“桑基魚塘”的循環示意圖。
[思考] 作為一名中學生,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每日能做什么?
[小結]
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龐大的人口壓力;自然資短缺;深刻的環境危機;
二、《中國21世紀議程》
三、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循環經濟
附:珠江三角洲的;~塘是發展生態農業的范例
生態農業是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集約經營的綜合農業生產系統,旨在協調區域內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自然資之間的關系,滿足人們對農業及農產品的需求,同時又有良好的環境和社會效益。珠江三角洲的;~塘,就是在魚塘周圍的塘基上種桑樹,桑葉喂蠶,蠶沙(即蠶屎)和蠶蛹喂魚,這些餌料先被水體上層的魚兒吸食,上層魚產出的糞便被水中的深游生物吸收,而深游生物又是中層魚的食物,魚的排泄物沉到塘泥中,又成為桑樹的肥料。桑基魚塘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形式。因其生產上形成良性的循環而出名。
珠江三角洲由東、西、北三江匯合沖積而成,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土壤肥沃,是盛產蠶桑、塘魚、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內河網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條優越。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勢低洼,常鬧洪澇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當地人民根據地區特點,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為塘,飼養淡水魚;將泥土堆砌在魚塘四周成塘基,可減輕水患,這種塘基的修筑可謂一舉兩得。 后,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影響,珠江三角洲出現了新的生產結構方式—“果基魚塘”、“桑基魚塘”。(見下圖)
“果基魚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為塘養魚,堆土筑基,填高地勢,相對降低地下水位種植果樹(如栽植荔枝、柑橘、龍眼等果樹)。后由于國際貿易對絲綢需求的擴大,種桑養蠶的獲利大大超過了水果的收益,不少地區從原的果基魚塘生產形式大量改為桑、塘專業性生產。果基魚塘的生產方式,逐漸演變為魚塘里養魚,塘基上種桑樹的桑基魚塘,這樣就較好地解決了低洼地積水內澇的問題。人們改變了傳統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間與輪作的時間,以求最佳的經濟效益!吧;~塘”的生產方式是:蠶沙(蠶糞)喂魚,塘泥肥桑,栽桑、養蠶、養魚三者有機結合,形成桑、蠶、魚、泥互相依存、互相幫促進的良性循環,避免了洼地水澇之憋,營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態環境,收到了理想的經濟效益,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
;~塘的主要特點:
1.種桑與養蠶、魚、豬相結合,生產上有緊密的聯系。
2.植物與動物互養,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
3.塘與基合理分布,水陸資相結合。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從容說課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危機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教材首先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闡述了水資源的概念,認識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水資源的有限性,喚起學生的憂患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結合“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活動1以及教材的閱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總結歸納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思考由此可能帶來的問題;教材運用實例從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說明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同時教材又運用一組圖片反映人類對水資源利用的進步,突出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解決人水矛盾中的重要意義;顒2以以色列水資源利用的成功范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思考我國農業可否從中獲取什么啟示。在“合理利用水資源”一段內容中,教材從水資源短缺和水體污染兩個方面來說明水資源利用不當引發的環境問題。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教材選擇“咸海的憂慮”為案例,分析咸海面積不斷縮小的原因。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人類活動是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人類不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無序、無節制地擴大耕地面積、引水灌溉,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這個案例的落腳點是使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自然界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人類要遵循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顒3的設計意圖,第一個問題主要是訓練學生思考問題并進行簡單的決策分析,正確處理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的關系。第二個問題從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對策的角度,就如何解決我國北方城市缺水問題展開討論,教師要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水資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資源的具體指標。
2.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圖表說明全球和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
2.通過學習水資源分布規律學會用因果關系法分析降水與水資源豐歉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辯證地看待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情況。
2.樹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觀點,了解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重點
1.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2.合理利用水資源。
難點
說明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什么是水資源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再來談談你對水資源的理解。
。ò鍟┮弧⑺Y源及其分布
(學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推進新課
如何理解水資源?
目前世界可利用的水資源有什么特點?水資源的豐歉以什么指標來衡量?
世界各大洲水資源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這樣的特點會帶來什么影響?
我國水資源分布有什么特點?
生1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說,水資源包括水圈內的水量總體;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水資源指的是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生2目前人類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它們占全球水體重量的十萬分之七,數量極其有限。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量來衡量。
生3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從六大洲徑流量、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可以看出,世界水資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點。六大洲中徑流量最大的,也即水資源最豐富的是亞洲,其次是南美洲,水資源最少的是大洋洲。
師如果從國家來看呢?
生4如果從國家來看,多年平均徑流量最多的是巴西,其次是俄羅斯,我國居世界第六位。
師世界水資源為什么分布不均?
生5降水量的空間分布不均造成了世界水資源的分布不均。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小、水循環不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貧乏。
師由于水資源在空間分布和時間變化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各個國家的技術條件有差異,經濟水平和社會條件也不同,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某些地區的水資源非常短缺。再來看一下我國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點?
。ㄍ队埃何覈邓糠植紙D)
師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存在怎樣的差異?這對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有何影響?
生我國降水量的分布呈現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所以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具有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特點。
師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又有怎樣的特點呢?為什么?
生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表現出夏秋多、冬春少的特點,這是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
師不錯!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同樣會對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同的影響。我們就請第一小組在課后相互合作,收集資料,就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師水資源作為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它的質量和數量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正是由于水資源的分布存在地區差異,從而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教材的第二部分內容將告訴我們水資源和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請同學們閱讀教材66頁“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后,概述其中的主要觀點。
。ò鍟┒、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師同學們讀完課文后,能否提煉出這五個自然段中關于“水資源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所表達的主要觀點。
生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表明了這樣的觀點: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
師說得非常好!教材67頁的三幅圖片反映了不同時代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從建造水渠利用地表水進行灌溉到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再到20世紀50年代海水淡化進入商業化生產階段,從水資源利用方式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三幅圖片資料主要用來說明科技進步是如何促進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從而拓展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的。
師好!科技進步使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能更加充分合理,以色列就是一個成功范例。
。▽搿盎顒印眱热,引導學生閱讀材料,討論問題)
(投影:中東地區地圖)
師同學們能否在中東地圖上找到以色列?從圖上我們可否判斷它的氣候類型?
生以色列地處西亞。地中海沿岸有少量的地中海氣候,降水稍多;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干旱少雨,這樣的自然環境是不適合發展農業的。
師那么,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資源由“少”變“多”的?
生以色列通過“開源”和“節流”,使水資源由“少”變“多”!伴_源”的方法是海水淡化;“節流”的方法是發展滴灌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師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跡中,同學們感受到了什么?
生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
師說得真好!我國西部地區也有大面積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從以色列創造的農業奇跡中,我們能否得到什么啟示呢?(不要求回答,為下面的內容作鋪墊)水資源和人類社會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類科技的進步可以使水資源利用的潛力不斷提高,但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也可能使水資源面臨枯竭的危險。我們希望人水和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我們請第二小組以“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為主題,相互合作設計一份圖文并茂的地理小報,在我們下一節課上展示。
師在干旱地區,農業離開了灌溉是很難發展的。以色列采用的是經濟高效的滴灌技術,在世界很多氣候干旱的農業區,大多仍然采用落后的大水漫灌方式,不僅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還帶來了種種生態環境問題。教材69頁的案例2“咸海的憂慮”也是世界干旱地區水資源利用的一個典型例子,請同學們先在地圖上找到咸海的位置,然后找一下有哪些河流流入咸海。
。ㄍ队埃褐衼喌貓D、咸海圖片)
師我們再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咸海,咸海位于什么地區?該地區為什么氣候干旱?
生咸海位于中亞,因為該地區深處內陸,難于得到來自海洋的水汽,所以氣候干旱。
師咸海的“憂慮”指的是什么?
生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咸海面積不斷縮小。
師導致咸海面積不斷縮小的原因是什么?
生咸海面積不斷縮小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人為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類無節制地灌溉,特別是從咸海的兩大入湖河流——錫爾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導致咸海水量大減,湖面面積不斷縮小。
師咸海面積不斷縮小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哪些問題?
生咸海面積不斷縮小,使該地區大量動物物種滅絕,位于咸海湖濱的城鎮出現飲用水短缺問題,傳統的漁業衰落導致失業和其他社會問題。
師對!從咸海的變遷及其帶來的環境影響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環境中各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某一種要素發生變化就會導致其他要素發生變化。其實,咸海的憂慮也折射了世界范圍的水危機。隨著人口持續增長,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方面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人類對水資源的污染程度卻在不斷加深,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卻在不斷地減少。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增加而水資源的質量卻在下降的矛盾,使得我們必須要合理地利用水資源。
。ò鍟┤、合理利用水資源
師當你滿不在乎倒掉一杯白開水的時候,是否能夠想到,在不遠的地方,還有人在喝著滿是沉淀物的“堿”水?當你大方地用一噸水來沖洗愛車的時候,是否能夠想到,在同一個國度,還有人要為一桶飲用水而跋涉幾十里?當你將垃圾扔進江河的時候,是否意識到,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正在成為哭泣的垃圾場!
(投影:“中國的憂慮”)
1.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
2.2003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0.5,發達國家為0.7—0.8;全國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為218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5—10倍;水的重復利用率為50%,發達國家已達85%;全國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達20%左右,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項每年就損失上億立方米。我國在污水處理回用,海水、雨水利用等方面也處于較低水平。
3.20世紀50年代,茫茫太湖碧波萬頃,湖水清澈見底。70年代,著名風景區黿頭渚一帶出現成片的“水華”(藍藻)。80年代,湖面的“水華”像綠色油漆一般,布滿半個太湖。90年代,綠油油的“水華”數次大面積爆發,使太湖沿岸人民飲水出現困難。1998年“零點達標行動”后的太湖經過多年的治理,污染狀況依然觸目驚心。
師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看出,我國水危機嚴重的原因有哪些?在當前水資源的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生從上述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人均水資源少,對于水資源利用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水污染現象嚴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低,浪費現象嚴重。
師要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生要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是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去努力。
師很好!我國水資源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許多國家同樣面臨的問題。面對水資源危機,人們漸漸意識到只有科學用水,合理用水,才能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才能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為此人們主要采取了開源和節流兩方面的措施。那么在實踐中,主要有哪些常見的開源和節流措施呢?
生開發水源的主要措施有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在節流方面主要是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
師教材中列舉了關于水資源開源和節流的多種措施,教材70頁活動題給我們描述了我國西部干旱地區和北方城市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所面臨的困境。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在這些地區該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擺脫困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W生閱讀后進行討論)
師關于第一個問題,誰先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我國干旱地區和以色列的環境相似,所以我們可以借鑒以色列的做法,推廣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
師很好!在我國西北干旱地區,過量開采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正日益嚴重,例如新疆的塔里木河下游處于極端干旱的沙漠中心,兩岸天然綠洲和向荒漠過渡的植被都需要依賴河流徑流所補給的地下水,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過多,河流干涸斷絕地下水的補給,造成天然綠洲和荒漠過渡的植被衰敗以致死亡,大片土地沙化。2001年,國家投資107億元對塔里木河生態進行治理。水利部門在塔里木河流域實施生態搶救工程,先后經過3次應急輸水,結束了塔里木河下游300多千米河道斷流30年的歷史,挽救了“綠色走廊”的大片胡楊林。同學們可以看到,水資源利用不當,是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治理荒漠和節水,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哪卫砗烷_發需要大量水資源的開發和引入;在沙漠邊緣地區,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又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所以,人類試圖與自然生態再建和諧關系,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提高用水的利用效率與效益。
師我們再來看看北方城市面臨的問題。對于如何解決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各方面專家、學者開出了不同的“藥方”,你們有什么看法呢?
(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這些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都有其合理和正確的一面。但任何一個方案的本質都應該回歸到生態的保護上。各種各樣的方案是否能夠推進可持續發展,是評價其是否科學可行的一個重要標準。如果這個方案能夠推進可持續發展,那么就是一個好的方案;如果這個方案為了改變這里的生態而影響了其他地方的生態,甚至在更大范圍內造成生態破壞,這樣的方案肯定是不可取的。
師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是解決當前全球性水資源危機必須迫切研究的問題。我們布置給第三小組的任務就是合作制作一個課件,主題是——合理利用水資源,注意收集圖片,給我們生動展示世界各國在水資源利用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在合理利用水資源方面所做的努力。水污染是世界也是我國水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給第四小組的任務就是相互合作采集樣本和資料,寫一份調查報告,讓我們了解一下我們身邊的水資源的質量狀況。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這一節課需要大家了解水資源的概念及其在世界和我國的分布特點,我們還要理解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系,合理利用水資源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水資源雖然是可再生資源,但是如果我們的利用超過其可再生的速度或者對其進行污染使得水的質量和數量不斷下降,最終必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與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從人水的關系可以推及到各種自然資源和人類的關系,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紐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應該清晰地認識到這樣一個道理:要遵循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從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的分析中,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利用和保護好自然環境。為了讓同學們對本課內容有更透徹的理解,我給四個小組都布置了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在課后收集資料,發揚合作互助的精神,在下一節課上展示你們的研究成果,到時候我們將比一比哪一個小組的作業最精彩。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小組形式主題
第一組撰寫小論文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及其產生的問題
第二組地理小報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第三組課件制作合理利用水資源
第四組調查報告××河流水質情況調查報告(在學校附近選取一條河流進行調查)
設計的目的: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老師的建議:
關于小論文的撰寫:緊扣主題,觀點鮮明,論據充分,文字流暢。
關于地理小報:注意緊扣主題,圖文并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j.Co M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案
課 題5.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課時2課時時間
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過程與方法1.通過生物循環、水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環境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結合實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環境的各個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
3.通過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過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
4.結合東北森林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和對修建水庫利弊的辯論,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和對水庫建設的辯論,樹立事物間是普遍聯系的、是統一的整體的觀念,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體會自然的和諧美,養成善待環境,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探究的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習能力。
重點
難點重
點1.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2.以土壤形成為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難點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的形成及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環節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隨筆
情景導入【投影圖片】泰寧金湖景區風光、云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長江三角洲的景觀圖片、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學生討論】圖片上反映出自然環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有無相互聯系?構成地理環境的這些要素,他們之間是彼此孤立的嗎?(不是)那么他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呢?舉例說明圖中地理要素間如何相互聯系?
【教師小結】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的地理環境是紛繁復雜的,他們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
氣候→生物:熱量充足,降水豐富,植物生長茂盛,物種豐富;
氣候→水文:降水豐富,河流眾多;
植被→地貌:黃土高原植被破壞,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蝕使黃土高原的地表變得千溝萬壑。
【引入新課】根據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地理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新課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過渡】整體性就是自然環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承轉】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這些地理要素怎樣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
1、水循環
水循環的定義、如何聯系地理環境各要素、怎樣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2、巖石圈物質循環
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定義、如何聯系地理環境各要素、怎樣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3、生物循環(重點講解:生物循環中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小組討論】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提示:對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影響)。并結合示意圖,繪制相應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簡圖。在此基礎上思考生物循環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層,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承轉】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過程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儲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的產物,則又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教師小結】能量流動形式:太陽能→化學能→熱能→環境
物質循環過程:
通過生物循環,使自然界的物質遷移、能量流動,聯系了有機界和無機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環境。
【投影小結】
【學生思考】圖5.2,樹如何自養?
【教師小結】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這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新功能----生產功能。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產功能
【學生思考】這個過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參與?
植物、大氣、土壤及水圈、巖石圈
說明生產功能是地理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將大氣、水、生物、土壤、巖石等要素統一在一起,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
【學生活動】如果這是一棵闊葉樹種,挪動我國的西北部地區,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條件?為什么?
【承轉】在西北地區的植物為了適應環境,植物形態又是怎樣的呢?
【投影】西北地區的植被---駱駝刺的剖面圖。說明由于水分的改變,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發生了變化,為了生存,生物必須改變個體形態,達到協調。轉入平衡功能。
2、平衡功能
【學生活動】藏羚羊的生存環境,數量變動的原因?其數量是否保持穩定?
【投影/教師小結】
結論:平衡功能表現在地理環境要素的性質的相對穩定,且此平衡是動態平衡。
進一步舉例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亞的兔災。印證結論。
【承轉】地理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如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為什么變化?如何變化?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學生討論】案例2分析:畫出黃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變化和人類影響的過程。
【投影/教師小結】
內因:多暴雨、黃土土質疏松、多垂直節理。
過程:水土流失。
結果:地貌的變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氣候的變化。
結論: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個要素統一的變化過程,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
讓學生回憶厄爾尼諾現象,由于秘魯沿岸洋流的變化,引發了那些變化?(漁業減產、全球氣候異常、造成洪澇、干旱)理解此觀點。
【學生活動】P89活動題:觀察a-e圖,發現湖泊面積和深淺發生了什么變化?
要求學生從每一組圖總體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過程。
【教師小結】
地形:湖泊?陸地; 氣候:濕潤?干燥; 生物:水生?陸生;
土壤:濕?干; 水文:水面逐漸縮小直至消失。
【教師小結】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大,對自然要素的干擾增加,特別是水和生物,由此引發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舉例說明】熱帶雨林的破壞和植樹造林分別會產生哪些連鎖反應?
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雨林的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相反,植樹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氣候,促使生態向良性方向發展。
【學生討論】案例3分析:找出東北森林的位置,依據案例寫出森林變化導致環境整體變化的因果關系。
【錄像】1998年東北水災。分析原因?重點說明人為原因影響很大。
【教師小結】
2、一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學生討論】討論p91活動題:分析修建水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投影】長江三峽水庫,黃河三門峽水庫。同時說明三門峽水庫的現狀。
課堂總結人類在進行大型工程的時候,必須反復論證,以確保工程發揮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認,造壩治理水災和索取資源的確是人類的創舉,但正如其他活動一樣,人類可能并沒有認識到這樣做的長遠代價。首先,在危機發生以前,可能沒有預計到;其次危機發生時,可能毫無察覺;第三即使察覺到了,也可能沒能采取行動;最后,即使行動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練習地理填充圖冊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作業搜集資料,分析北方沙塵暴天氣頻繁發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決的措施。
教學反思
- 相關推薦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原則11-10
比和比例復習的教學設計(通用13篇)05-24
正數和負數的教學設計(通用11篇)08-27
《因數和倍數》優秀教學設計(精選6篇)04-17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教學設計03-03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