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寨公開課教案
篇一:《漢家寨》公開課教案11
知識目標
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理解作者所頌揚的“堅守”的精神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內心的細膩感受,了解漢家寨荒涼、死寂的環境特征
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所頌揚的“堅守”精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內涵,并思考“堅守”的意義,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難點
1、理解漢家寨人在荒涼中的“堅守”。
2、理解作者的“堅守”。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一個幾乎被人類文明遺忘的、有著最古老的人類精神的家園,它既不是世界文化遺產,也不是自然風景區,但它卻真實地存在了一千多年,它是大自然和人類歷史的完美結合,它的名字叫做——漢家寨。
一次偶然的機緣,作家張承志在這里開始了一程文化的艱難旅行,并為我們揭開了一段揪心的記憶。
下面就讓我們隨同張承志先生一起走進這塞北的漢家寨。
二、講授新課
(一)解讀堅守的背景
1、本文的題目是漢家寨,那么哪些語句是在直接描寫漢家寨的?在作者看來,漢家寨是個怎樣的地方?(請從文中找出直接描寫的句子,并把它們大聲地讀出來)
如:第二部分:“漢家寨只是幾件破泥屋”, “真是異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灘一望無盡,前是無人煙的鹽堿低地,后是無植被的紅石高山;漢家寨,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孤零零地存在于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這些都表現了這里是非常荒涼、貧瘠的土地。在這種種特點中我認為作者最為強調的便是孤獨。我們來看看這個比喻句:“漢家寨,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孤零零地存在于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被丟棄的棋子——棄之不用,生銹的彈丸——不能再發揮威力,自然也無法擺脫被丟棄的命運,尤其是這一小句中的“孤零零”三個字,把前面兩個比喻要突出的漢家寨的特點,再次強化,那就是漢家寨孤獨的存在于這異域絕地之中。
板書:走進漢家寨(貧窮、與世隔絕)
2、這樣的環境與你之前對戈壁的印象是否一樣?(類比“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分享一組沙漠風景圖(PPT展示)
如果是你,你愿意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嗎?
在這樣一個荒涼的環境中,作者一人獨自騎行,正如他自己所說“茫然、渺小得連悲哀都是徒勞”,如果讓你在這樣的環境中,獨自騎行這么遙遠的距離,相信你一定也會有這樣的感受。你也一定會希望能夠看到一點生機,看到一點人的氣息。那么作者在漢家寨里有沒有看到人呢?
——幾間破泥屋里,住著幾戶人家
(二)解讀堅守之人
1、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愿意生活在這種地方呢?
在漢家寨作者看到了誰?他們各有什么特點?他們對作者的到來反應如何?
——老人:搖搖頭、微微搖了一下頭、突然鉆進泥屋( 飽經風霜、 木訥遲鈍 、不回答來者的提問)
小女孩:穿破紅花棉襖、污黑的棉絮、一動不動、不眨眼地盯著、凝視(天真 好奇)
兩人都是漢人服飾,始終沒有語言,很久沒有見過外來人,木訥地近乎靜止,他們沒有期待中的熱情,作者的到來也沒有引起躁動和不安。
2、為什么他們不選擇其中的一條路,去開始新的生活,永遠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呢?他們留在這里有什么意義呢?
——他們在堅守一種傳統,堅守祖先留給后人的土地,堅守著生存,堅守著理想。
請你給“堅守”下一個定義。
——“堅守”在字典里,是堅決守衛、不離開的意思。無論外界的環境怎樣的惡劣(外界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始終守護著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堅守。
3、中華民族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其間也涌現了無數具有堅守精神的仁人志士,你能舉一些例子嗎? 4、漢家寨是值得尊敬的,千年的堅守,歷盡了滄桑,不變的是那骨子里的精神,那股鍥而不舍的堅守,堅強。這給作者的精神帶來了一股強大的沖擊力,當作者離開漢家寨,回歸現代都市文明之后,漢家寨的堅守所給予他的影響是否還存在?
結合文中語句: “我強忍住心中的激烈,繼續著我的長旅。從那一日我永別了漢家寨。也是從那一日起,無論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覺之間,堅守著什么。”
“它與漢家寨這地名天衣無縫。”
“在美國,在日本,我總是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
5、作者是否也在堅守著什么?(將《漢家寨》與碧野的《天山景物記》進行對比,思考:都是寫新疆風光,兩文在內容與風格上是否相同? )
學生介紹自己課下查到的關于作者的資料
(三)拓展延伸
6、這篇作品表達的是一種“堅守”的信念。在今天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中,這種堅守有什么價值?它與“發展”的觀念會不會產生矛盾沖突?
——本課中的“堅守”絕不僅僅局限于漢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堅守著生存,更指的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對“信仰、精神、傳統”的執著的守侯。更深地講,作者從漢家寨的存在,從漢家寨人千年來的生存狀態,進行民族文化的深層反思:那就是,堅守精神與漢家寨、與漢民族天衣無縫的契合,與民族精神的如漆似膠。
7、在漢家寨,作者找到了人生的答案,離開漢家寨,作者開始了他堅守的精神之旅,那么我們呢?作為當代中學生的我們該堅守什么?你有沒有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8、小結:
通過張承志對漢家寨荒涼、死寂的環境的描寫,我們深深地領略了漢家寨人所具有的堅守的精神,漢家寨能生存一千多年,憑的就是這種堅守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們歷經千年而依然固守在這片土地上,也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我們的民族,乃至于整個人類。
9、綜合拓展提升
(四)布置作業
①假設多年以后那位穿紅花棉襖的小姑娘因某種原因走出這塊絕境,而后又回到漢家寨,請設想一下她離開的原因、在外界的經歷、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變化?描述時注意潤色你的語言。
②張承志是一個十分有個性的作家,評論界對他的評價不一,讀讀他的其它作品,參看有關他的評論,談談你的看法。(參看作品:《黑駿馬》、《北方的河》、《荒蕪英雄路》、《心靈史》)
篇二:《漢家寨》公開課教學反思
【教學創意】
《漢家寨》是人教課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散文部分”第一單元的略讀課文,單元目標是“深化對文學作品和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提高文學素養和文化素養”鑒于文本意蘊與單元目標,結合學生情況,將教學目標放在文化視野中進行確定:1.理解“漢家寨”獨特的環境,在個性化的言語中把握作者的情思,探究“漢家寨”的意蘊2.感悟“堅守”的精神美及其現實意義,提升文化素養
【教學策略】
遵循文本的意蘊,著眼文本的教學價值,以言語揆情感,梯度設置問題,引領學生文化審美;自主探究,要點導悟,激發思考,在辯論賽中豐厚文化素養
【課時】一課時或七十分鐘
【教學過程】
一、營造課堂氛圍
引言:歷史的長河里,有許許多多輝煌的人和事,在新舊時代潮起潮落的更替中,都被歷史的潮水輕輕抹去,而有些渺小得再渺小不過的人和事,卻在人們的靈魂深處揮之不去下面的幾幅畫面能讓你想說什么?
(PPT出示荒漠戈壁圖、西域胡楊圖、塞北風景圖)
在充滿詩情畫意卻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說我們在冰心委婉明麗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無數哲理,在朱自清清麗雋永與溫文爾雅的散文中體會到生活的溫情,那么,今天在張承志的《漢家寨》中,我們能體味到什么呢?(板書課題)
二、誦讀,感受個性情感
1.讀一讀:自由放聲誦讀課文假如你是一名導演,要將《漢家寨》拍攝成一部紀錄片,你會選擇哪幾個鏡頭?請用生動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并說說理由
2.找一找:快速瀏覽課文,看看漢家寨的具體環境有什么特點,請圈點相關的語句
預設:
①走近漢家寨時
所見:三百里空山絕谷鐵色戈壁 酥碎的巖石 淡紅色的焦土嶙岣石頭山坳褶皺獰惡的尖石棱焦渴的土壤
所聞:單調的馬蹄聲
②走進漢家寨時
所見:景門間破泥屋 無植被的枯山像鐵渣堆一樣巨大空茫的戈壁灘 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 如一粒生銹的彈丸
人—老漢、小女孩癡癡盯著我漢服老漢“微微搖了一下頭”女孩不眨眼地盯著我穿一件破紅花棉襖
③離開漢家寨時
所見:景——黃褐的破泥屋人——小巧的紅艷身影
3.說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漢家寨的特點中蘊涵了作者怎樣的情思?
預設:
①走近漢家寨時
漢家寨生存環境的惡劣:寧寂與貧瘠、蒼涼與茫然、廣袤與悲涼的情緒浸潤于漢家寨
②走進漢家寨時
殘酷與神秘、隔絕與堅忍漢家寨是漢人堅守著生存了一千多年的地方,感悟到在絕境中,人定能找到一種生存下去的手段
③離開漢家寨時
遺憾與不舍、回憶與堅守,深深地感受漢家寨“堅守”精神對后世的影響
三、品讀,明曉內在意蘊
1.引言:環境如此惡劣,但在這片土地上,漢家寨人的頑強生命力的確讓我們欽敬可我們也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漢家寨周圍有三條巨大的戈壁通向遠方,為什么他們不選擇其中的一條路,去開始新的生活,永遠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他們留在這里有什么意義?請同學們思考后互相交流
預設:老人和小女孩堅守祖先留給后人的家園,堅守祖先留給后人的土地,堅守著漢家寨傳統的生活方式,堅守著生存,堅守一種傳統他們堅守著生存了一千多年的信念,堅守著理想
2.“堅守”,對離開漢家寨回歸現代文明的作者是否有影響?作者在堅守些什么?(補充資料,小組討論)
PPT出示作者資料:
1989年至1992年秋,張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兩年,異國生活,為生存而打工,或忙于寫作或忙于餐館洗碗他真切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對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中國)的文化偏見和歧視,一種強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機感促使他寫下了兩本散文集:《荒蕪英雄路》《清潔的精神》
“我強忍住心中的激動,繼續著我的長旅從那一日我永別了漢家寨也是從那一日起,無論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覺之間,堅守著什么”“它與漢家寨這地名天衣無縫”“在美國,在日本,我總是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仔細想著每一個細節直至……直至……直至……”——張承志
小結:作者的堅守,是在荒涼悲絕的境地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堅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種原始古樸的氣概和情感,一種堅忍與頑強,一種在任何困難面前也不低頭的人生信念
四、悟讀,鑒賞審美情趣
探究:漢家寨僅僅是一個客觀意義上的“寨”嗎?
引言:請同學們從獨特地域文化意蘊、個體生命文化意蘊兩個角度中選擇一個進行思考,看其中有著怎樣的文化意蘊
PPT出示要點:
1.獨特地域文化意蘊
①“漢家寨”意味著存在和永恒“漢代以來這里便有中原人屯墾生息”,“從宋至今,漢家寨至少已經堅守著生存了一千多年了”,盡管被社會與時代所拋棄,但它仍堅定地守住自己的東西;盡管不是什么生命體,但似乎有靈魂,有品格和信念
②自然風景蘊涵著神秘、人生選擇的不確定性有神秘的“三岔口”,文中多次提到:“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灘”,“三岔戈壁的萬頃鐵石”,只有荒漠、沉寂,而沒有生命存活的條件,集中體現了大自然的嚴酷“這個地點在以后我的生涯中總是被我反復回憶,咀嚼吟味,我總是無法忘記它”“三個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可怕的暗示”是心理畏懼,把它神秘化、神靈化了三道巨大的戈壁灘指向的“三個方向”實際上暗示了人生選擇的不確定性
2.抓體生命文化意蘊
①老漢、小女孩:蘊涵著一種生命的延續,代表著過往歷史的回憶和未來世界的預言,某種傳統勢必仍將被“堅守”下去
②“我”:蘊涵著人生的短暫與意識流傳的永恒“我獨自一人”“走近了漢家寨”,“最后遺憾地離開了”,孤獨地來,孤獨地去,走近神秘而荒蕪的漢家寨,又悄然離開漢家寨是“驛站”,“我”是匆匆過客,預示著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暫性和記憶的深遠性
在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面對不能確定的人生選擇和形形色色的誘惑時應該像漢家寨人一樣選擇堅守
小結:漢家寨荒涼、死寂的環境,讓我們深深地領略了漢家寨人所具有的堅守的精神因為堅守,漢家寨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平靜,外部世界發生任何變化它都不為所動,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內在的強大的精神美
五、擴讀,豐厚文化素養
1.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堅守精神家園的故事
請同學們描述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堅守精神家園的故事,語言力求生動
PPT出示:
陶淵明的精神家園——桃花源(和平安寧)
范仲淹的精神家園——岳陽樓(天下為先)
蕭紅的精神家園——呼蘭河(回歸童年)
史鐵生的精神家園——地壇(和諧寧靜)
小結:堅守是一種傳統、一種信念、一種理想、一種執著的精神,包括對家國、故園、文化和信仰的執著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堅守”,那就繼續吧,它將讓我們更具有生的價值
2.話題研討:今天,高速發展的時代,“堅守”有沒有價值?它與“發展”會不會產生矛盾沖突?如時間允許,可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3.比較閱讀余秋雨《文化苦旅》、張承志《清潔的精神》,談談閱讀體會
六、激情結課,蕩滌心靈
或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匹《黑駿馬》,奔騰著想要穿越那一條《北方的河》,無論這世界多么變化莫測,讓我們堅守《清潔的精神》吧或許,文本中的那個老漢、那個小女孩,是我也是你因為,從一個更寬廣的含義上說,我們生存的每一塊土地、每一個城市都可以稱為“漢家寨”
【教學反思】
1.課是為學生上的,是為學生解決問題的,散文教學中理解個性語言的環節非常重要,不能忽略引領學生走近張承志個性化的語言,在“漢家寨”的“貧瘠、荒涼、神秘、隔絕”的環境中,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品味語言的韻味,引領學生進入語言情境對文章詞句進行理解與感悟,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知內在情味,產生心靈共鳴,達成理解性的閱讀
2.在鑒賞性閱讀中,學生從對文本的認知到情感的內化,還有一段距離,這就涉及語文實踐的問題文本不是簡單地描繪地域,而是傳達出一些深層的文化意蘊,但是在教學時,容易只是對漢家寨地域描繪的理解,這就造成學生與作品、與作者的對話的缺失
3.語文文教學中的拓展探究性閱讀,教師要把握好“度”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作適當的拓展,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有助于學生的創造性閱讀的培養《漢家寨》既是一篇詩意盎然的散文,也是一篇深蘊文化的散文因此,應以“堅守”為中心點,勾連古今中外,喚醒學生對“精神家園”堅守的理解同時,理性審視現實,以在更大的閱讀空間里磨煉學生的能力,啟迪學生的心智,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篇三:《漢家寨》公開課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把課堂還給學生,注重學生的課堂生成,以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和認知能力為基準,在初步感受張承志莊重、嚴肅、冷峻的語言風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探討、理解“堅守”精神對人生的意義,感受張承志散文中浸潤的精神魅力,達到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義理內容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文本,明白漢家寨人“堅守”的信念
2.以特定的寫作背景為基點,探討并理解張承志“堅守”的含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賞析作者筆下“堅守”的蘊藉,理性地思考“堅守”的價值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有一個叫何清的學者,在他的《論張承志學術散文的精神性》一文中,寫過這樣一段話:“透過一個地理場景、一段歷史、一個歷史人物、一處古跡遺存等,或大或小,或遠或近,進行精神層面的思考和文化的反思,是張承志散文的一大特點”如果我們把這段文字落實于今天學習的文本,我們可以怎么說呢?
參考:《漢家寨》—文中,張承志透過漢家寨,以小見大,對堅守精神進行了思考
二、感知:堅守之意
如何理解“堅守”一詞?
參考:堅守——堅決守衛不離開堅守的對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象如崗位、村莊、陣地,抽象如精神、信念、理想
三、分析:堅守之地
師:如果一個地方,需要人的堅守,說明此地環境極端惡劣,我們一起走進漢家寨,看它是處在怎樣的環境中請大家快速閱讀1~16自然段,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或表現手法,細細揣摩,概括漢家寨的環境特點
分析示例:“和北麓的藍松嫩草判若兩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傷的一塊皮膚除開一種維吾爾語叫uga的毒草是碧綠色以外,巖石是酥碎的紅石,土壤是淡紅色的焦土”比喻的手法,把天山南麓的大地比為一塊烤傷的皮膚,烤傷的皮膚是紅腫的,正好對應下旬中紅色的巖石和淡紅色的焦土
參考:
①“山坳褶皺之間,風蝕的痕跡像刀割一樣清晰,獰惡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滿著正對太陽的一面山坡”風力大而猛,風霜凜冽;獰惡:猙獰、兇惡,這樣的尖石棱布滿一座山坡——恐怖
②“僅僅有一柱煙在悵悵升起,猛然間感到所謂‘大漠孤煙直’并沒有寫出一種殘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王維《使至塞上》中的詩句“大”形容沙漠的浩瀚無邊,而這一縷孤煙是烽火臺上燃起的濃煙詩句中用“直”有什么表達效果?孤煙的勁拔、堅毅,有力度的而此地卻是“僅僅”“一柱”“悵悵”,緩慢而略帶惆悵失落的——殘酷
“漢家寨只是幾間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魯番北、天山以南的—片鐵灰色的礫石戈壁正中.”鐵灰色:灰黑色,暗啞,無生命感正中:意味著不是邊緣,漢家寨處在戈壁腹地,它的前后左右全是這種地貌,無處可逃——破敗隔絕
“無植被的枯山像鐵渣堆一樣,在三個方向匯指著它——三道裸山之間,是三條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鋪向三個可怕的遠方”鐵渣堆:鐵砂、鐵渣、爐磚等凝結成的堆積物我們常說土地有肥沃和貧瘠之分,它決定了作物的生產態勢,而漢家寨的土地根本沒有肥沃與貧瘠可言,不具備作物生長的客觀條件,很難想象這里的人們靠什么維持生命
“漢家寨,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孤零零地存在于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離開了棋盤的棋子,不再屬于任何一盤棋局,它與這個轉動的世界隔絕了開來——孤獨死寂
師:作者用沉郁、凝重的語言寫出了漢家寨荒蕪枯絕、恐怖殘酷、破敗隔絕、孤獨死寂的環境特點,在這樣一個拒絕生命,生命也拒絕生長的地方生存,可謂名副其實的堅守也恰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見到了一老一少,他們為我們帶來了生命的信號,也帶來了生命的奇跡,他們是漢家寨的兩個代表
三、探討:堅守之人
(一)師:我不禁想問既然擺在漢家寨人面前的有三條可選擇的路,他們為什么待在如此空寂、蒼涼、荒蕪、殘酷的地方?以“一老一小”為代表的漢家寨人為何在此堅守?
參考:
1.中國人有安土重遷的鄉土情結,當他們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生活,便安于現在的生活,不再過于奢求生于斯,長于斯,中國人是很看重“家鄉”這一根基的,有著一種守衛家園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傳承著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傳統和信念中華民族是喜歡繼承傳統的民族,都有著守住祖先流傳下來的東西的心理漢家寨的人們,千年來守著的或許就是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文化傳承
(二)師:同在漢家寨,我們卻看到了一老一少兩種不同的狀態,請概括一老一少兩個人物的特點(提示:請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來進行分析)
參考:
老人:搖搖頭只微微搖—下頭,便不動了—安然鉆進了泥屋—{耳也沒有出現
小姑娘:不眨眼地盯著我—盯住我不眨眼睛—.凝視我
穿一件破舊的紅花棉襖——在那堆泥屋的黃褐中,有一個小巧的紅艷身影
老人:飽經風霜、木訥遲鈍、冷漠黯然
小姑娘:好奇,天真,純潔,在悲涼深沉的氛圍中營造了一點亮色,在慷慨悲壯的堅守中有了一份溫情的鼓舞和震撼
師小結:這份“堅守”可以說是張承志賦予他們的,甚至也可以理解為張承志希望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但不管怎樣,在他們身上,張承志找到了他想要表達的東西那是在荒涼悲絕的境地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堅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種原始古樸的氣概和情感
四、研討:堅守之思
(一)師:在漢家寨游歷的這一程,還給作者留下了什么影響?從走近漢家寨到離開漢家寨,他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能從文本中找到根據嗎?
參考:
(入寨前)我只有憑著一種茫然的感覺,任那匹伊犁馬負著我,一步步遠離了背后的雄偉天山
(離寨后)(1)在如此悲涼嚴峻的風景中上路,心中涌起—股決絕的氣概(2)走過一個轉彎處——我知道再也不會有和漢家寨重逢的日子了.——哉激動地勒轉馬韁
小結:從茫然到決絕、激動的轉變,漢家寨的人給作者帶來了莫大的啟示,在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人們往往憑借著一種信念和超常的忍耐力去適應環境,就像漢家寨的人們,為了生命的存活,競在空寂的戈壁中生存了一千多年,作者為這執著堅守的力量深深震撼
(二)師:正是這份“堅守”的啟迪,讓作者找到了‘1人生的答案”如何理解“仿佛它(漢家寨)是我人生的答案”?
1.引導學生體會“三岔口”的深意:象征人生的三岔口,“可,怕的暗示”是因為內心恐懼把它神秘化了,這種恐懼來源于未知的恐懼,三岔口象征著人生選擇的不確定陛
2.引導學生理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其中的一個方向中藏著他的人生之路聯系以前學過的文章一《我與地壇》史鐵生是在地壇中思考他的人生命題,而現在張承志是在這個三岔口思考人生的抉擇也許,當時的張承志也正面臨著人生的迷茫
(三)師:除此之外作者還想告訴我們什么?請大家集體朗讀35~36自然段“那種空山絕谷的難言感受”是什么?請大家回溯到本文的第一部分,畫出表示感受的句子
參考:“無論后來我走到哪里,總是兩眼幻視,滿心幻覺,處處都像是那個鐵色戈壁,都那么空曠寧寂,四顧無援”“在那種過于雄大磅礴的荒涼自然之中,我覺得自己渺小得連悲哀都是徒勞”
五、拓展:堅守之我見
其實,“堅守”的主題,絕不僅僅局限于漢家寨人在不毛之地中堅守著生存,我們還應在自己的生活中堅守一些什么呢?
【教學反思】
南帆教授在一次關于散文的閱讀和寫作的訪談中提到:“在閱讀一篇散文時,需要考察的是敘述者的胸襟和情懷,以及這種胸襟與情懷是如何與那個時代互動的”(《語文學月》2012年第1期)結合寫作《漢家寨》的時代特征和作者一貫堅持的、對本真寫作的淳樸追求,我們不難探求到:此文中,張承志將“一老一少”的人物形象置于荒蕪恐怖的戈壁絕境,是想在他們身上寄予獨特的個人情懷,表達一種思想——”堅守”考慮到學生會質疑“一老一少”堅守的價值,所以,在教學設計中,需借助作者的生活經歷等背景資料,引導學生去思考作者的內心,觀照作者的情懷現實中的張承志正遭遇著如“漢家寨”般的精神困境,而“漢家寨人’的堅守品質恰恰契合了其內心的召喚與守望此則教學設計,以文眼“堅守”為突破口,從“堅守之地”的艱苦引出“堅守之人’的堅毅,最后是對“堅守之思”的研討,呈現步步推進、由淺入深的思維方式,達到透過文字考察作者豐盈精神、幽微情思的教學目標
篇四:《漢家寨》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7
【設計理念】
《漢家寨>是一篇富有詩情畫意的詩性散文,對語言的鑒賞品味是散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對散文的“神”的把握則是閱讀詩性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學這篇散文,可以分成品讀和探究兩個步驟品讀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反復閱讀,品味和感受文章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以及背后的感情探究主要抓住一個核心問題,即作者為什么能從漢家寨人身上看到“堅守”精神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體會感情,深入理解“堅守”精神
2.學習作者獨特的詩一般的語言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采用誦讀法、提問討論法、分組探究法,反復朗讀,品味詩性語言,領悟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前安排學生熟讀文本,感受作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瀏覽全文,理清思路
通過預習,大家發現課文以空行的形式將內容分成了三部分請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三部分的內容
明確:
走近漢家寨;
2.來到漢家寨;
3.離開漢家寨
二、鑒賞語言
(漢家寨》的詩性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張承志曾經說過
“文學的最高境界是詩無論,小說、散文、隨筆、劇本,只要達到詩的境界就是上品”它的詩性表現在形象、色彩、抒情三方面,這些詩性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重點鑒賞語言美
(預設說明:“張承志的小說被稱作抒情小說他的小說近于散文,也近于詩,后來他直接采用更自由的散文的形式來抒發和傾吐激烈的內心世界他的散文是一種心靈的獨白,像凡.高的繪畫具有一種強烈的燃燒的輝煌壯麗的主觀色調,釋放出縱橫馳騁、激烈狂熱的內心世界”——曠新年《張承志,魯迅之后的又一個作家》)
(一)景物描寫
有人說,散文是記錄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因此景物描寫—直是很多散文的主要組成部分請同學們思考: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比喻句、色彩句有哪些?
(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本文景物描寫中的比喻句、色彩句)
明確(重點分析):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傷的一塊皮膚”——“烤傷”,這段有與之呼應的詞語:“酥碎”“紅石”“淡紅色的焦土”“血一樣的碎石”“我在曝曬中暈眩了”“尖利的石刃”,因此可以說天山南麓因為“烤”而變得傷痕累累
“漢家寨,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孤零零地存在于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棋子”“彈丸”表現了漢家寨的渺小,“被人丟棄”“生銹”表現了漢家寨的孤獨
“向我傾瀉般延伸的,是漢家寨那三岔戈壁的萬頃鐵石”——刺目的色彩是張承志詩性散文的又一個特征“萬頃鐵石”這種巨大無邊的“鐵”顏色(黑色)給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使讀者心里油然升起荒涼、恐怖、死寂的感覺
(二)情感分析
對于景物描寫,晚清著名詞人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同學體會景物描寫包含的情感
(預設說明:如何表達心靈是張承志將終其一生的大問題他寫過的所有東西其實都為一件事,那就是表達心靈他曾經為.心靈找到許多替代物,比如草原上的黑駿馬、蒙古額古、北方河流、金牧場、疲憊的搖滾歌手等等張承志所找到的心靈的替代幾乎全帶有悲愴的表情,承受無邊的孤獨“孤旅”是他常用的詞語,它使這些替代全帶有漂泊天涯的形跡——王安憶《孤旅的形式》,《文學自由談》1993年第4期)
明確(重點分析):“僅僅有一柱煙在悵悵升起”,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一柱煙”的惆悵,為何惆悵呢?因為孤獨
“漢家寨只是幾間破泥屋”,“住著幾戶人”,在如此廣闊蒼涼的大地上,卻只有一個有人的地方,但這個地方也只是“幾問破泥屋”,“住著幾戶人”,于是不論是漢家寨,還是漢家寨人,都很孤獨
“那是大風景和大地貌薈集的一個點”這是課文開頭的第一句話點者,小也兩個“大”,一個“小”,既突出漢家寨的渺小,又隱藏著深深的孤獨,教師概括總結:起首孤獨,滿篇孤獨
(三)人物描寫
學生齊讀課文17~30段回答問題:
1.“我”見到了哪些?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老人只微微搖了一下頭,便不動了”——老人:木訥、茫然
“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總覺得那便是我女兒的眼睛”——女孩:天真、好奇
2.這一老一小為什么不離開這塊絕地呢?
明確:有人說這是他們的家園,也有人說這是民族繁衍的土地,但從文本來說,作者三次問路,他們的反應都是茫然,換句話說,他們也不清楚這三岔口通向哪里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根深蒂固地沿襲了祖先以前的生活方式,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這里,因此他們不是主觀上堅守在漢家寨里
3.那么作者為什么集中描寫不說話的老人與小女孩?
(預設說明:在遇見這一老一小之前,作者的感受是“我只有憑著一種茫然的感覺,任那匹伊犁馬負著我,一步步遠離了背后的雄偉天山”之后的感受是“在如此悲涼嚴峻的風景中上路.心中涌起著一股決絕的氣概”,“走過一個轉彎處——我知道再也不會有和漢家寨重逢的日子了——哦激動地勒轉馬韁”差異很大,這肯定是老人和小女孩給作者帶來的變化)
學生回答后明確:
作者從天山北麓到天山南麓,行走在人生的長河中從繁花遍地到寸草不生,從冰峰泉水到水竭地干,作者都孤獨地行走在天地間,忍受著獨自A的孤獨與落寞、不安與恐懼在這條路中,充斥著難以言說的空寂、難以接受的絕望,但作者依然在行走,雖然尖石棱像怪物一樣堆起,碎石像血一樣散漫地堆積,但這并沒有阻擋作者前往目的地的決心正如人生一樣,縱有千難萬險,仍要堅守心中的目標作者變得那么決絕,是因為漢家寨的出現
漢家寨也許是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寨了,僅僅由幾戶人家和幾間破泥屋組成由于三岔口特殊的地理環境,注定了這里的貧窮與荒涼但就是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漢家寨的人仍然以讓人難以置信的毅力堅守著這片貧瘠的土地
三、探究學習
探究:為什么張承志能從老人和孩子身上看到“堅守”精神?(課文33段“千年以來,人為著讓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揣測的我只是隱隱感到了人的堅守,感到了那堅守如這風景一般蒼涼廣闊”)
總結示例:
(1)作家生活積累
1981年在新疆做研究生畢業實習,張承志制定了走伊犁阿勒泰的路線在天山深處,在哈薩克的氈房,張承志的畢業實習,如一次美麗的夢游每年他都有一半時間四方游學,擴大自己的觀察范圍,用心靈感受異鄉生動的歷史和文明他花了二十幾年,先是專業的方式,后來是自由的方式,在西北進行考古、民族、歷史各方面的調查,再后來更多地是和當地的老百姓混在一起,感受他們的生活和文化
(2)作品的寫作背景
課文寫于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是市場經濟發展時期,整個文壇也刮起市場經濟風,有些知識分子甚至下海從商而從1989年辭掉公職算起,張承志游離于文壇體制之外已有20多年20多年間,他沒有停止過行走、學習與思考,他對理想的堅守,對純文學(為文學而文學)追求的堅守,從來沒有動搖過
(3)作家的寫作追求
①張承志:“我只是一個作家,我永遠不是走紅的文字商品的販賣者,永遠不是流行思潮頂峰的泡沫我獨立地表達而已”——《張承志訪談錄》,《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4月7日
②作者曾數次離開北京,遠走異國他鄉他究竟在尋找什么?也許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生命的實踐,以及“一個以美為生的中國人”對媚權、媚俗世界的極端蔑視與突圍他成功地沖出一條血路,并把自己的血性鑄入了文字
③“我不能讓這種日子磨鈍了我的美感和靈性美則生,失美則死——即使文明失敗了,人們也應該看見:還有以美為生的中國人當你們仍想活得干凈而覺得艱難的時候——請記住世上還有我的文學”這是張承志寫在他的隨筆集《無援的思想》中的話他為自己的名聲作著強烈而反復的辯解,這常使一些人想到彌爾頓的一句詩:“高貴是心靈的最后弱點”但這絕不是虛榮的表現,而是在維護理想的尊嚴,而理想正是他所有的寄托
四、課后作業
在今天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中,你怎樣看待·t堅守”?它與“發展”的觀念會不會產生矛盾沖突?
篇五:《漢家寨》導學案6(學生版)
導入: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和事讓我們銘刻在心,是什么讓中國人在困境前不低頭、不屈服,勇往直前呢?是什么讓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在風風雨雨中延續了五千年之久呢?帶著這樣的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漢家寨,我想我們可以從漢家寨的空山絕谷、千里戈壁中找到答案。
學習目標:
一、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并概括層次內容。
二、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初步感受其莊重、嚴肅、冷峻的語言風格基礎上體悟、思考生命的意義,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分析課文層次及各層次的具體內容。
2、引導學生充分探討、理解文章“堅守”這種精神對人生的意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從而進一步感受張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學法指導:抓住意象,分析特點。
作者簡介:張承志,青年作家、學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東濟南。華附中畢業到內蒙古烏珠穆沁旗插隊4年。1978年開始筆耕。現為自由的職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曾獲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第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及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現為已出版著作30余種,代表作有:小說集《張承志集》、《清潔的精神》、詩集《神云的詩篇》、文集《張承志作品集》以及《心靈史》。流傳較廣的有中篇小說《黑駿馬》、《春天》、《北方的河》和長篇小說《金牧場》。
疏通字詞:給加點字注音,解釋詞語褶( )皺曝( )曬腳踝( )暈眩( )( )
俯瞰( )咀嚼( )( ) 白熾( ) 六合: 佇立: 薈集: 崢嶸: 嶙峋: 俯瞰:
整體感知:快速閱讀全文,理清文章層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試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層次內容。
賞析第一部分:
1、 文章第一部分突出表現了吐魯番盆地戈壁荒漠的什么特點?這些內容與寫漢家寨有何關系?
2、 文中寫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殘年便再也無法離開它了。”這句話中“收容”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旦被收容過,在有生殘年再也無法離開它”?
賞析第二部分:
1、概括漢家寨一老一小兩個人物的特點。
2、如何理解這兩個人物在文章中的意義?
3、文中作者走進漢家寨的時候,看見三道巨大的戈壁灘覺得三個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們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4、漢家寨只是幾間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魯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鐵灰色的礫石戈壁正中。無植被的枯山像鐵渣堆一樣,在三個方向匯指著它——三道裸山之間,是三條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鋪向三個可怕的遠方。因此,地圖上又標著另一個地名叫三岔口;這個地點在以后我的生涯中總是被我反復回憶,咀嚼吟味,我總是無法忘記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5、作者反復寫那位穿紅色破棉襖的小女孩,這是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 相關推薦
【漢家寨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到九寨溝旅游后感想03-19
化學公開課教后感想02-27
《夏感》優秀公開課導學案(精選11篇)11-16
《天窗》公開課教學片斷反思(精選13篇)02-2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公開課教學設計02-15
語文課堂《爬山虎的腳》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12篇)11-07
《左傳》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