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經驗總結范文
十年間科研伴我一路走來。從起初的門外漢到敢于逐步嘗試;從學習揣摩到逐步進入狀態,隨著與教育科研之間的不斷“走近”,我愈發欣喜地發現:科研對于一名普通教師也并非是一個高不可攀的領域。在領導的栽培下,不知不覺間我成了市級科研骨干教師、省級基礎教育科研骨干教師。面對這些榮譽,總覺得缺少點什么。自己似乎總是被動地參與研究。
幸運的是,今年是我區的研究年,每個人都可以獨立研究自己的課題了。這是一個校本研究的好機會,我抓住這個機會,在教學中堅持將研究進行到底。
一、獨立思考,形成問題意識。
在從前的校本教研活動中我都是以服從參與為自己的工作狀態,頭腦中的困惑很多,卻沒有問題意識。成為區兼職科研員以后在柏所長以及教育科和教研中心的一次次科研講座和研討交流活動中我開始思考把問題變成課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異彩紛呈的小學數學教材紛紛登場。這些教材為教學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在教材使用的過程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新版教材在一些教師眼里不但沒有發揮編者想要達到的目的,反而成了學生學習能力低下的“罪魁禍首”。在我講過的一些公開課中,自認為非常用心地創造性使用教材,可卻遭到一些專家的批評?究竟該如何使用教材?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外有很多關于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但對“創造性”的具體標準沒有準確的定位,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很難把握。往往只注重了標新立異,而偏離了教學的重點。還有很多人對教材的增刪、重組等處理方法進行了研究,對現有教材資源的合理使用還沒有具體的方法。基于以上原因提出《小學數學教材使用策略的研究》,以達到充分發揮新教材的作用,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二、理論學習,為研究做好準備。
課題的提出源于對自己以往數學課堂教學的否定。應該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觀察和思考了。所以開始涉獵一些教育教學理論,以期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更多的指導。曾天山著的《教材論》、金成梁,周全英主編的《小學數學教材概說》、周玉仁主編的《小學數學教學論》。這些書的內容有些高深,但對我的研究很有益處,所以,一遍又一遍地讀。看書或雜志時,凡是涉及到與教材有關的文摘我都進行摘抄或復印,隨時為課題研究積累理論資料。使自己的研究不至于迷失方向。除此以外,我還把以前在骨干教師培訓班學習到的科研理論知識進行了重溫,并對全校教師進行培訓。三月份我為教師進行了《校本研究的選題》、《課題研究方案的撰寫》、《課題研究階段總結的撰寫》等科研理論培訓。在自己進行研究的同時幫助教師形成自己的校本研究課題。
三、踏實研究,讓科研與教學同行。
1、調查問卷
為了找到本課題研究的起點,我設計了“《小學數學教材使用策略的研究》調查問卷”兩份,分別供教師和學生填答。調查的目的并不使研究教材本身的優劣,而是根據現有教材及教師自身素質研究如何使用教材。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對新教材的優點比較認可,有百分之五十八的教師認為新教材留給自己的創造空間很大。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對教材不適應。年輕教師不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教齡超過十年的教師對教材將應用題等知識點分散編排感到很不理解,不好把握,講深了,超范圍;講淺了,又怕變化多端的習題學生不會做。學生都喜歡新教材,但大多數對插圖感興趣,只有百分之八點八的學生對文字感興趣,教材的可讀性不強。因其它硬件條件達不到要求教材中的主題圖、配套光盤等教學資源,只能作為一種“擺設”。這些調查結果使我認識到要解決教學低效的問題必須從研究教材的使用開始做起。
2、行動觀察
課堂教學是課題研究的基地,我在備課中研究,在上課中研究,在聽課中研究,在反思中研究。備課時我從網上找到北師大版全套電子教材,把它與人教版教材進行比較,吸取兩套教材之所長,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課后及時記錄課堂上出現的有價值的案例并進行反思,積累實踐經驗。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時刻關注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情況,課后把自認為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來,與執教者甚至是全體數學教師一起討論。有針對的教學反思和聽課記錄就是最豐富翔實的研究資料,這樣做能夠把我們在剎那間的教學心得與感悟記錄下來,豐富我的研究材料。
3、資料積累
為了得到更多同行的幫助和指導,也是為了督促自己持不懈地進行課題研究,我在“教育在線論壇”中建立了“且行且思——我的教學工作雜記”主題貼,把自己每一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都發表在帖子中,每一個反思都包含著自己對教材的分析理解以及教材使用的方式。在這個主題貼中,許多陌生的同行不斷給予我鼓勵,并在不同的階段給我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我沿著臺階不斷提高,有一個叫“農家小院”的四川老師告訴我,不能只關注教材上的細枝末節,要關注數學本質上的東西。這個提議讓我認識到自己的研究還屬于淺層次,要想研究得更深入必須有深厚的數學專業知識。這又一次激發了我不斷學習的動力。
四、成果初現,學會了用思考行走。
在進行校本研修的過程中我不斷總結經驗,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從20xx年4月到20xx年11月,我所積累的學習資料達10萬字,研究案例20余篇,論文5篇,教學設計30余篇。其中《數字與編碼》教學設計方案在全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優秀教學設計方案》評比活動中榮獲三等獎,我所執教的《數字與編碼》一課榮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大賽二等獎,論文《小學數學教材使用現狀及對策》在中國教育實踐與研究論壇論文大賽一等獎。《銳角和鈍角》教學設計、《做幸福的教師》分別在《實踐新課程》和《長春教育》中發表。為了更好地研究教材,更快地熟悉教材,我參加了市教材解讀大賽,在四輪口試和筆試的比賽過程中,我對1——6年級的數學教材通讀三遍,為進一步研究教材的使用策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平時的聽課、評課的過程中,我也能夠從教材使用的角度指導教師有效教學。由于對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和正確地使用,教學實效性也明顯提高。在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中我均被評為數學競賽優秀輔導員。此外還參與了由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學知考王》的編寫。
校本教研帶給我的除了這些顯性的研究成果外,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研究觀念上的變化。原以為,科研是游離于教學以外的負擔,上級領導讓寫方案就寫個方案,讓寫個論文就寫個論文。經過這個課題的研究我感受到科研是為教學服務的,研究自己困惑的并且感興趣的問題就像解一道數學題,越是不會越想研究,經過不懈努力找到了題目的答案時,那種高興勁真是無以言表。很多朋友都很佩服我一直堅持寫“且行且思——我的教學工作雜記”,其實備課、上課、反思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何不通過一個課題研究把這些工作整合為一體,邊工作邊思考呢?為此,我還在自己的QQ空間里建立了“讓科研在課堂上行走”的主題網頁,一方面整理自己的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希望得到更多同行的幫助和指導,也希望能引領大家感受的科研工作的幸福。
我覺得自己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家的引領,已經有了初步的科研意識,也許將來我不再是兼職科研員,也許將來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但通過科研我找到了一條自我專業發展的平臺。
- 相關推薦
【校本教研經驗總結】相關文章:
初中校本教研計劃五篇02-17
學習經驗總結05-29
關于家教經驗總結03-20
小學音樂教學經驗總結02-17
css的調試方法與經驗總結03-20
老司機實用開車的經驗總結03-20
高一數學經驗總結03-19
雙色茉莉開花的經驗總結03-20
小學閱讀校本計劃03-26
100個日常交際的技巧經驗總結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