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 科學探究目標
1、 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為什么在第一個水槽里會是沉的,在第二個水槽里全變浮了?學生能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探究科學。
2、 嘗試自己動手制作一瓶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會驗證結論。
3、 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根據觀察到二號水槽里的滴液變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痕跡,能推測馬鈴薯上浮的原因。
4、 會用老師提供的材料設計兩種滴液變干后看痕跡的活動。設計自己調一瓶鹽水來驗證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
5、 學會合作探究。會做實驗記錄。并能用文字交流。
6、使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幫著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 在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中,能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會合作的愉快。
2、 在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樂趣和好奇心。
3、 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啟發他們在課外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三、 科學知識目標
1、 通過探究體驗到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
相同體積時 鹽水重 浮力大
清水清 浮力小
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2、探究讓學生經歷通過控制變量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教學準備
小組試驗觀察用:酒精燈、鐵片量片、木夾、打火機。
小組試驗觀察用:大玻璃瓶、攪拌棒、食鹽、勺等。
教師準備:玻璃水槽兩個分別成清水和鹽水、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塑料杯兩個、銅快、滴管。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發、觀察法、試驗法。
教材分析
《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是《科學》(教科版)三年級下冊中《沉和浮》單元中的第三課。教材52-54頁。本單元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在認知發生矛盾沖突及產生問題時引導和驅動的。本課使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記錄”的科學探究過程。這對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幫助的。他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后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我在本課中,從學生認知發生沖突及產生問題是來引導和驅動教學活動過程,并讓學生親力整個過程。
一、觀察馬鈴薯沉和浮的現象,發現并提出問題。
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為什么在一號水槽里全是沉的,在二號水槽里全是浮的?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了問題。這個時候的沉浮與馬鈴薯本身的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馬鈴薯的沉浮變化呢?學生從馬鈴薯的沉浮現象中產生了新的關于物體沉浮和什么有關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發現問題的過程。同時又是它的在一次經歷通過變量來分析原因的過程。
二、研討馬鈴薯的沉浮與鹽水和水有關
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了問題。會試著做出這樣的推測:兩個水槽里的水不一樣。用什么方法來觀察兩個水槽里的水不一樣呢?通過這個問題是學生經歷觀察方法的設計、改進的過程。從而證實了2號水槽里是鹽水。水里溶解了鹽以后是馬鈴薯浮了起來。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制作一瓶鹽水。來驗證馬鈴薯在鹽水中能浮起來。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簡單的推測、驗證活動過程。所以,這部分內容是學生產生問題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推測和驗證的過程。
三、研討馬鈴薯的沉浮與液體有關
通過前面的推測和實驗觀察,發現馬鈴薯的沉浮原來與水槽里的液體有關。學生學生在實驗中會提出新問題,為什么馬鈴薯在清水中沉?在鹽水中變浮呢?根據這一問題,先讓學生推測一下鹽水重還是清水重?在討論怎樣比較鹽水與清水的輕重?教師演示試驗驗證。相同體積下:鹽水中,浮力大;清水輕,浮力小。
討論: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關系么?有什么關系?有關系。相同體積下:越重的液體浮力越大,越輕的液體浮力越小。
四、拓展
觀察痛快在清水重、鹽水重都沉,在水銀中飄浮為什么?來進一步理解體積向同時,越重的液體浮力越大。
教師介紹死海情況,激發學生會家繼續揭開死海奇觀之謎。鼓勵學生閱讀,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信息,豐富自己的認識。
- 相關推薦
【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科版《宿新市徐公店》優秀教學設計10-24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總結02-14
新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復習匯總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