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和研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xiàn)象,組織學生通過實驗驗證各種物體沉浮的假設,探討物體在水中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
2.學生經(jīng)歷“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
3.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鼓勵學生從實驗現(xiàn)象和已有經(jīng)驗的沖突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大膽猜測,以及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觀察與思考(出示木船、輪船、潛水艇圖)。
問題:
⑴這些船在行駛中有什么特點?
⑵你們想研究那些問題?
2.討論、交流
⑴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可以互評互議)。
⑵介紹《沉和浮》的前言內容,板書課題《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收集事實,推測探究
1.活動 1 ——“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⑴學生分組活動。
⑵活動情況匯報:“你們是怎樣做的?”“看見了什么現(xiàn)象?”
指導描述:“把××放在水面,看見它垂直下沉到底”
“把××放在水底,看見它垂直上浮到水面”
提示:“怎樣做才能看見物體是浮起來的?
⑶總結:觀察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要用兩種方法:把物體放在水面和把物體放在水底。
2.活動 2 ——“觀察更多的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⑴學生分組活動:先推測后“分堆”。
⑵集體交流,搜集事實:“哪些物體在水中是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浮的?”
“推測正確的是哪些物體?”“推測出錯的是哪些物體?”
⑶討論作出推測:“我們是根據(jù)什么推測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關?”
⑷綜合各種推測:物體的沉浮和它在水中的大小、輕重有關。(板書)
三、觀察事實,實驗證明
1.第一個活動:把幾種物體按大小順序排列和輕重順序排列,分別放入水中。
提出討論的問題:
(1)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關系嗎?
(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
指導觀察:
(1)是不是比較大的物體都浮上來?小的都沉下去?
(2)是不是比較重的物體都沉下去?輕的都浮上來?
(3)這些大小輕重互不相同的物體使我們看不出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系。
再討論問題:
(1)胡蘿卜與小石頭比較,誰輕?誰重?
(2)為什么“重”的胡蘿卜是浮上來的?而“輕”的小石頭是沉下去的?(適時指導:“胡蘿卜和小石頭除了輕重不同外,還有哪些方面會影響沉浮?”讓學生發(fā) 現(xiàn)它們的大小不同。把胡蘿卜切削成像小石頭一樣大小時,再比較它們的輕重。讓學生看到物體“重沉輕浮”的事實,找到“看不出”與沉浮關系的原因,引出第二 個活動。)
2.第二個活動:由大小相同的球體按輕重順序排列和輕重相同的立方體按大小順序排列的兩組實驗組成。
活動要求:
(1)兩組實驗分兩次進行 , 兩組材料不能混合使用。
(2)在“排列順序”有爭議時,可提供稱量方便,按課本插圖序號①~⑤放置物體。
(3)先推測,后實驗。
(4)搜集、整理資料(學生小組匯報,教師填寫在黑板表格中)
四、作出結論
1 .分析資料:
(1)“最重”,“較重”“重”概括為重;“較輕”“最輕”概括為輕;“最小”“較小”“小”概括為小;“較大”“最大”概括為大 。
(2)這兩組實驗使用的材料有什么特點?
2 .逐題討論:(課本中的思考題)
3 .概括歸納結論:(指導學生陳述并板書記錄)
大小(體積)相同的物體,重的沉,輕的浮;輕重相同的物體,小的沉,大的浮。
- 相關推薦
【三年級科學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科學下冊《水結冰了》教學設計09-06
三年級科學下冊《蠶的生長變化》教學設計(精選10篇)06-14
物體的間隙教學反思03-19
三年級下冊《吃西瓜》教學設計07-02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精選10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