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課的教學總結
作為一位平凡的小學語文教師兼品德教師,我只是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也沒有令人稱羨的待遇。在幾年的教學中,我體會到品德與生活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品德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對學生而言,品德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
課本即生活的記錄。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教學的整體效益。”
我們是農村小學,我面臨的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他們將老師當做親人,反而對父母生疏,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此在上三年級上冊《溫馨的港灣》一課時,我沒有按照書本內容講解,而是經過自己素材的搜集與整合,給孩子們打造了一堂豐富的品德課,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父母的愛。我從動物之家說起,同學們從動物之間的親子互動,感受到動物之家的愛,那么人呢?人的父母對孩子又是怎么樣的愛?接下來從名字這個人人都有的東西說起,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名字的含義,從中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期待,暗含著父母對自己的愛。接下來出示老師搜集的成長記錄圖冊,讓孩子們感受到他們成長路上父母對他們的付出。到這里為止,我們班的留守兒童都還不能體會父母的愛。于是我又出示了搜集到的農民工在外打工的場景,看著辛苦的農民工生活工作的場景,孩子們大部分流下來眼淚。
我知道,我的目的達到了。孩子們從畫面中辛苦的農民工聯想到了自己父母,感受到父母不在身邊,在外地辛苦,都是為了自己。他們的眼淚說明他們切實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父母為他們幸福生活構建起的家。
教學即生活的闡釋。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要在這里體會生活的苦與樂,感受生活的悲與喜,從中獲得生活的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教師的課堂教學,既是對課本所記錄的生活進行闡釋,也是對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闡釋。師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互融。
在五年級下冊,《愛美麗的生命》當中,為了讓學生們體會自己生命的來之不易,我們搜集了很多素材,從父母、同學、老師、社會對孩子的關愛說起,讓他們體會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尤其是最后社會人士對孩子的關愛,孩子們可能無法理解,于是我們參觀附近的建川博物館,讓孩子們從參觀中了解地震時的一些故事,感受社會人士對我們的關愛。同時在課上,交流一些地震時的感人故事,讓孩子們切實體會到,我們生活在愛中,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需要珍惜。
品德課絕對不是朗讀課,相反的,在我心里,品德即生活,品德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我認為,品德是生活化的品德,應該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教學的整體效益。
- 相關推薦
【品德課的教學總結】相關文章:
暖流教學反思總結03-20
高中通用技術的教學總結04-18
數學教學總結格式范文03-20
小學科學的教學總結03-20
西師版《草》教學總結03-19
整理書包教學總結02-15
高三物理教學總結03-20
英語聽力教學總結范文01-24
小學音樂教學經驗總結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