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出汗》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魯迅的戰斗精神,認清資產階級“人性論”的虛偽性。
2。使學生理解雜文駁論方法學習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
3。通過對課文中選用論證方法的分析和語言訓練,使學生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設想
1。學生理解這篇課文的文字可能有些障礙,教學中應適當介紹課文寫作的背景,再者讓學生先粗略地整理寫作思路、文章結構層次,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了整體性認識后,再逐段精讀、分析。這樣,文字上的障礙比較容易疏通?刹捎脤W生討論和教師點撥、提示相結合的方法。重點和難點:了解這篇雜文所選用的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表達方式;理解一些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如“然而這也許倒是中國的‘永遠不變的人性’罷”等。
2。這篇雜文結構嚴謹,推理嚴密,教學中可進行一些邏輯推理的剖析,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利于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教學中可引導學比較幾篇雜文的異同,從而認識魯迅雜文的特色,了解雜文的特點。
教學時數 一教時
學新課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中學階級,學習了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掉》、《“友邦驚詫”論》、《拿來主義》、《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雜文,請大家回憶并綜合一下魯迅的雜文有什么特點?指名學生回答,明確:魯迅的雜文是文藝性的政論文,其特點:①針砭時弊,有感而發(針對性強);②語言精煉、幽默,諷刺辛辣(戰斗性強);③說理形象(文藝性強)。風格、特點體現在具體的文章中,現在我們學習魯迅另一篇雜文代表作(書題)。
二、指導預習《文學和出汗》
在預習過程當中要注意兩點:
1。注意有關寫作時代的提示和注釋:“預習提示”說,《文學和出汗》是魯迅1927年為批駁梁實秋所鼓吹的“人性論”文學觀而寫的;注①指出,梁實秋在1926年10月27、28日《晨報副刊》發表《文學批評辯》一文,宣揚“普遍的人性是一切偉大的作品之基礎”。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內政治斗爭很激烈。在文化戰線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得到廣泛傳播,左翼文藝運動在逐漸興起。這期間,“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梁實秋陸續發表了《文學批評辯》、《文學與革命》、《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等文,系統地宣揚“人性論”,鼓吹文學應當寫“普遍的”“永久不變的人性”,反對馬克思主義階級論,否定文學的階級性,妄圖阻撓和破壞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興起和發展。魯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陸續寫了《文學和出汗》、《“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戰斗性極強的雜文,批駁了對方的觀點,捍衛了新生的成長中的革命文學,也推動了革命文學運動的理論建設和正確發展。
2。要注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某些難理解的文字可以暫時跳過去。這篇駁論性雜文批駁什么?要明確梁實秋的觀點是什么,他的論據是什么;接下來怎樣層層深入地進行批駁?先批駁什么?后批駁什么?最后怎樣總結。順著這個思路梳理課文思想內容,編寫課文結構提綱。
查詞典,弄清下列詞義及加黑字的讀音:
弱不禁(jīn)風,身體瘦弱得連風也禁受不住。
岌岌(jíjí)乎殆哉:十分危險的意思。岌岌:形容十分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
痙攣(jīngluán):肌肉不自主地劇烈收縮。
三、研習新課
1。理清思路,弄清課文結構層次:
課文結構嚴謹,脈絡分明,可分三部分:
2。逐段精讀,分析課文。
第一部分:
(1)提問:敵論論點是什么?論據是什么?為什么不加引號?學生回答,明確:這一段共兩句話。第一句擺出敵論論點,意思有兩層:一是文學當描寫永久不變的人性,二是倘不如此“便不久長”。第二句擺出敵論論據,意思也有兩層:一謂英國莎士比亞等人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所以至今流傳;二謂其余的人不寫永久不變的人性,所以就都滅亡了。魯迅是用自己的話概述梁實秋文章的意思,屬間接引用,這樣,行文“緊湊”“集中”,突出了對方的論點和論據,使讀者一目了然。
(2)提問:擺出批駁的靶子時,為什么不點梁實秋的名字而稱“上海的教授”?學生討論,明確:一是“人性論”是當時梁實秋所鼓吹的主要觀點,讀者一看就知道指誰,同時宣揚“人性論”者不單是梁實秋一個人,這里既是實指,又是泛指,有“之流”的作用;二是突出了兩種觀點、兩種思想的斗爭,而不是人際間爭斗;三是意在諷刺堂堂“上海”的大學“教授”竟出如此荒唐之言。
(3)提問:這段末尾的“云”字怎樣理解?明確:“云”在這里是語末助詞,有“如此這般”、“據說如此”的意思,表明上文是間接引用,概述大意。
第二部分:這部分的內容可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2—3自然段)批駁敵論論據;第二層次(4—7自然段)批駁敵論論點。
(4)提問:第一層次怎樣批駁敵論論據的?“莫非……溝通……文學論歟”是什么句式?怎樣理解?學生討論,明確:抓住敵論論據中的漏洞,揭露敵論論據是編造的虛假的,“既已消滅,現在的教授從何看見”,這猶如閉著眼睛說“我睡著了”一樣滑稽可笑,使敵論的荒誕性暴露無遺。
這是反問句。這個句子揭露了梁實秋鼓吹“人性論”的反動本持。這一段將梁實秋的文學觀和反動的歷史論進行類比,用“溝通”一詞說明梁實秋的文學觀和中國歷來反動的歷史觀是一脈相通的,都是代表反動統治階級利益的,都是為反動當局服務的。語意深刻,語言幽默,諷刺辛辣。
(5)第4自然段以“而且”開頭,表明在前面批駁論據的基礎上遞進到第二層,用反問句自成一節,突出了下文批駁敵論的論點。提問:第二層從哪幾個方面,運用什么方法批駁敵論論點的?學生討論,明確:從三個方面列舉事實進行批駁:①人類進化的歷史證明不可能有永久不變的人性。“如果生物真會進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變”。生物是進化的,人就是從猿進化而來的。所以“人性就不能永久不變”。接著作者以人的“脾氣”為例進行具體分析,用“我們”猜不到“猿人的脾氣”,“未來的人”也未必會明白“我們的脾氣”的事實,證明“人性不能永久不變”。②現實社會生活證明不可能有永久不變的人性。作者以出汗為例,“出汗”該可以算得“永久不變”的了,但汗有“香汗”和“臭汗”之分,證明在階級社會里“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階級性的人性”。③英國文學發展的史實證明文學不可能描寫永久不變的人性。英國文學“先前”描寫“香汗多”,“十九世紀后半”,“就很有些臭汗氣了”,證明英國并不存在描寫永久不變的人性,同時也證明無產階級文學具有不可阻遏的強大生命力。
第5自然段用例證法、演繹推理法,第6、7自然段用例證法。
第三部分:
(6)提問:最后一段兩句話怎樣理解?學生討論,明確:最后兩句話是全文的總結。第一句揭露和諷刺敵論的荒謬,將“道士”的“論道”與“批評家”的“談文”放在一起類比,說明“談文”與“論道”一樣荒誕不經,都只能令人“毛孔痙攣,汗不敢出”。第二句用反語揭露和諷刺論敵為反動統治階級效勞的本性才是“永久不變的”,“這”指代批評家胡亂“談文”的階級本性,“也許倒是”是故意閃爍其詞,實際上是斬釘截鐵。
3。課堂練習。
、贅祟}《文學和出汗》怎樣理解:
提示:文章以“出汗”為例,指出“出汗”雖然是人類共有的生理現象,但也有“香汗”和“臭汗”之別,形象地說明在階級社會里人的階級性是不同的,標題即“文學和階級性”的意思。它深刻地揭示文學的階級性和人的階級性的內在聯系。
、谧屑氶喿x第2自然段,找出其中表示轉折的幾個虛詞,并說說它們的作用。
揭示:“但”、“卻”、“卻”!暗保合瘸姓J英國有許多先前的文章不流傳,用“但”字轉折,指出原因并不在于“不寫永久不變的人性”。“卻”:先退一步講,然后用“卻”指出“教授”的欺騙性:第二個“卻”,再進一步轉折指出“教授”的結論是不可信的、錯誤的。兩個轉折復句,互為因果,逐層深入,使對方的邏輯的混亂和論據的荒謬暴露無遺。
4。布置作業:按預習《文學和出汗》的要求預習《中國失掉自信力了嗎》。
- 相關推薦
【《文學和出汗》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因數和倍數》優秀教學設計(精選6篇)04-17
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原則11-10
比和比例復習的教學設計(通用13篇)05-24
正數和負數的教學設計(通用11篇)08-27
課文《手指》優秀教學設計02-27
《租船問題》優秀教學設計02-10
燕子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04-28
《鉛筆有多長》優秀教學設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