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教學反思
篇一:《母雞》教學反思
2011學年上學期語文四年級上冊第16課《母雞》教學反思 《母雞》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自瀆課文,其教學要求是通過學生自瀆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再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前后對比,體會情感的變化和母愛的偉大。經過對本片課文的教學,認識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現總結如下:
1、教學中對作者的情感變化的分析不夠細化,重難點不突出。 《母雞》作為一篇自瀆課文,其教學重點應放在課文的第5-9段,在教學中要將這部分講透,在學生總結出母雞的優點后細致的進行分析,從重點段落到重點句子,再到重點詞語,逐步細化,引導學生掌握具體的知識點。而我在教學中雖以作者的情感變化作為脈絡,但在第1-3段的講解上浪費了太多時間,致使重點不突出。前半部分應該在學生的回答中帶過,不需浪費太多時間。而后面重點部分的分析也是泛泛而談,沒有抓住重點詞句來分析和引導。如學生回答出母雞“慈愛”的特點時,就可以提問“母雞的慈愛表現什么地方呢”,再引導學生找到表現慈愛的動詞。
2、分析重點段落不到位,提問不夠具體并且缺乏連貫性,沒有一環扣一環。板書在黑板上的問題“比較《貓》和本文,作者在情感的表達方面有什么不同?”不夠具體,學生不易把握。而當重點放在作者喜愛母雞的段落時,可以先讓學生找出母雞有哪幾方面值得喜愛,再引導學生總結出喜愛的特點并用事例來佐證。在這一個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板書母雞的特點。而在此部分的教學中我過分
拘泥于段落和順序,逐段進行分析,沒有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3、教學中的作文指導方法不正確、不具體。這篇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來組織文章內容,重點段落各有特色,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特點來積累好詞好句。如在學習第7段中,就應該抓住“蹲”、“擠”、“伏”、“爬”、“啄”等動詞來體會母雞的“慈愛”。而我在進行作文指導時是從大處著手,沒有讓學生得到具體的寫作方法,全是泛泛而談。
總之,通過此次教學后的反思我深刻地認識到備課的重要性,不僅要確立重點,弄清教學流程,做好方法指導,還要改進自己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缺陷,盡量有感情地語速適中地進行講授。
篇二:《母雞》教學反思
《母雞》教學反思
《母雞》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只淺薄 ,媚俗的母雞。后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贊頌之情。
今天教學的是第二課時內容。教學重點為:第一理解母雞對雞雛的愛,第二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教學手段為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遇到難處,教師適當點撥,與學生共同解決。
通過教學,我發現這節課既有驚喜,也有不足。
讓我驚喜的是多數學生能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了學習自主性,課堂氣氛活躍,從某些方面講,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問方面還要加強訓練。有些學生不知道怎樣提問題,提什么問題,有些學生提的問題過于淺顯或者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達不到教學目標。
2.學生語言組織需要進一步規范,養成說完整話的習慣。
3.平時教學多滲透寫作方法,注重應用。
4.重視課外相關知識的積累以及運用。
5.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音量、語速等需加強訓練。
整堂課我能放手讓學生學,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發提問。我們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設計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提問的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駐操營小學 李會君
2013年4月9日
篇三:母雞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一個小小的課堂延伸,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反思,知道了不與父母爭吵、頂嘴,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這些點滴事例的重現,自主地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親情的可貴。
《母雞》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在教學中,我能抓住重點句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點理解作者為什么不再討厭母雞的討厭,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決為什么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在教學中,我還極力抓住語言文字進行訓練,體現語文味。比如,教學第五節時,重點抓住“警戒”一詞,先理解什么叫“警戒”,為什么警戒?怎樣警戒?結合理解整段內容。再如,在教學完為什么討厭母雞后,請學生說話訓練:這是一只__________的母雞,令人__________!以此進行這一部分的總結,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就比較容易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選學課文,可是自己因為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后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復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于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篇四:母雞教學反思
四年語文《母雞》及單元整合教學反思
高景麗
1、 成功之處:
《母雞》是人教版第七冊第四單元的最后一篇略讀課文,我懷著試試看的心理上了這節課,前一天,我布置了學習任務:
(一)、獨立完成部分
1、《母雞》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找出描寫討厭母雞和贊嘆母雞偉大的句子,對照朗讀,體會不同的感情色彩。
3、作者為什么討厭母雞?后來,為什么對母雞改變了看法?
4、收集有關雞的成語。
5、有關動物的成語。
6《母雞》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部分(可以是學習小組探究,可以跟家長討論)
1、《母雞》和《貓》同樣是老舍的文章,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2、本單元四篇文章有哪些相同點?(結構特點)哪些不同點? 舉例說說描寫動物特點的一些方法?
3、你覺得寫小動物的方法有哪些?從哪些方面寫?
4、你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為什么喜歡它?就一兩個方面試著寫一寫。
正式上課的時候 ,我開門見山 ,直接從問題入手,
學生開始合作著匯報,從字到詞,從主要內容到中心思想,循序漸漸,匯報收集的動物成語,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合作探究部分
1、《母雞》和《貓》同樣是老舍的文章,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這個時候出現了爭議,也就把課堂掀起了高潮,這個問題解決了之后,出示第二個問題2、本單元四篇文章有哪些相同點?(結構特點)哪些不同點?小動物的方法有哪些?從哪些方面寫?在教師的點撥下,這兩個問題迎刃而解。最后十分鐘你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為什么喜歡它?就一兩個方面試著寫一寫。我讓大家交流了自己所觀察的小動物,給大家說說它的外形特點。然后出示幾種動物的圖片,回憶本單元描寫動物外形的方法:抓住動物特點從整體到部分,從頭部到尾部。并按順序板書需要觀察的各個部分,讓學生觀察、描述,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修辭方法和形容詞。之后通過自由討論按照一定的順序把動物外形的特點完整地說下來,交流、講評等步驟,使學生很快掌握寫小動物的方法。最后十分鐘,全班同學真的寫出了小段落,大都也成文,符合要求,有些孩子筆下的小動物還真的栩栩如生。這樣呢,即完成了《母雞》的課堂教學,又做到了單元整合,即實現了課堂小練筆,又注重了語言基本功的訓練,現場練筆,將寫作落到最實處。可謂一舉多得。
《寫喜歡的小動物》是小學階段四年級第四單元作文訓練的內容,也是我校本月習作訓練的重點。大自然中雖有不少動物,但學生寫作時總是找不到感覺。 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動物不大常見,學生當然不會寫;二是有些動物雖然常見,但學生并沒有
認真觀察過;三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寫作方法,作文效果仍不理想。 所以在學笨本單元最后一課時,我就已經給學生布置了作業——回家仔細觀察你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并在課堂的教學中滲透了一定的描寫動物的寫作方法。可以說為了這次習作做足了準備。
作為一種小動物可寫的地方很多,我認為歸納起來可寫的方面不外乎兩點:一是外形,一是生活習性。所以第一次的習作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描寫動物外形的方法。
上課伊始,我讓大家交流了自己所觀察的小動物,給大家說說它的外形特點。然后出示幾種動物的圖片,回憶描寫動物外形的方法:抓住動物特點從整體到部分,從頭部到尾部。并按順序板書需要觀察的各個部分,讓學生觀察、描述,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修辭方法和形容詞。之后通過自由討論按照一定的順序把動物外形的特點完整地說下來,交流講評等步驟,使學生很快掌握寫小動物的方法。
2、不足之處:
課題出示的是《母雞》,上著上著,有點像單元整合課,其實,我的出發點是用《母雞》的學習入手,跟本單元的前幾篇文章作對比學習,在比較中感悟描寫小動物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寫出屬于自己風格的文章來,信不著學生有那么好的整合能力,結果課上的激情挺飽滿,但有跑題之嫌。課堂的生成性的內容,老師的
語言銜接的有些隨意,不嚴肅。
3、教學機智(靈機一動)
課前,我準備了一只小烏龜,準備在學生練筆前指導他們按一定的觀察順序寫寫小烏龜,來個下水作文,以免學生在公開課上寫的語無倫次,可是在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匯報,讓我覺得有點放心,時間也不允許我細細地指導,怕壓堂,只好讓學生先寫一個片段,完成教學任務再說吧,巡視的時候,發現有兩個同學寫小烏龜,一個是描寫烏龜外形的,一個是描寫小烏龜的生活習性的,我竊喜,指名匯報的過程中,我靈機一動,讓這兩名同學匯報的時候,我把我的小烏龜托起來,讓學生聆聽,對比觀察張子月筆下的小烏龜和老師手中的小烏龜有什么區別,學生興趣大發,既滿足了我的課前準備用得上的愿望,有驗證了孩子的寫作水平,當甄琪匯報小烏龜生活習性,小烏龜活動的樣子的時候,我就配合學生用手指碰小烏龜,小烏龜才滑行幾下,正好也就再體會觀察一下小烏龜爬行的樣子,還有小烏龜龜的懶墮也體現的淋漓極致,老師不碰它,它就不動,一碰它就動幾下,學生表嬉笑著,邊觀察著,邊口述著,老師趁他們觀察的起勁,就輕輕的碰烏龜的頭,烏龜就順勢縮回頭去,我問學生,烏龜有個雅號,叫什么,學生答不上話,烏龜把頭伸出來,學生反應過來說:“是縮頭烏龜”,這時,我相機告訴學生,烏龜縮頭是為了保護自己
的安全,向學生滲透安全意識,同時呢又滲透遇到困難敢于向困難作斗爭,不要做縮頭烏龜,
4、學生創新:
學生沒有簡單的就是為作業而作業,在平時的授課中,老師的不經意整合思想,學生已領悟,他們沒有授課文影響,結合課文,結合課外讀物,他們寫出了自己的風格,簡單,又有可操作性。
5、再教設計
如果再教這節課,我會再放手給學生,直接上成描寫小動物單元整合課,讓學生匯集寫作方法,再多一點時間練筆,課堂小練筆,搭建習作大舞臺!
6、是否適應學生差異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能夠面向全體,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寫出適合自己的東西,或片段,或短文,適應學生差異。
7、總結整體預設教學效果
篇五:《母雞》教學反思
《母雞》的教學反思
興山外小 王敬靜
今天,我有幸聽了袁書兵老師執教的一節魅力課堂分享課——《母雞》
《母雞》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是老舍先生繼《貓》之后的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自己對母雞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只淺薄,媚俗的母雞。后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
《母雞》是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讀書體會,對比與《貓》的寫作手法。
在教學中,袁老師運用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開課之初,袁老師利用閱讀要求導入新課并檢查了詞語的認讀情況,使中年段的字詞教學落到了實處。在學習新課時,袁老師抓住文章的主線: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是怎樣的?作者對母雞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能抓住重點語段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從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點理解作
者為什么不再討厭母雞的原因,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決為什么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能是袁老師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沒能完成預期的教學設想。
2、網上的課文范讀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正音,但是如果能提前下載后插入到幻燈片中,效果會更好一些。
- 《母雞》教學及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母雞》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